感冒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和胃肠型感冒等。市售中成药中的感冒药,如“VC银翘片”、“999感冒灵”、“双黄连口服液”等,大多数配方中都是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为主,这样的药只适用于风热感冒或病毒性感冒以发热为主症的患者。如果不发热或者微发热,恶寒怕冷,打喷嚏,鼻流清涕,这是风寒感冒;有的还自汗出,这是气虚感风寒。这样的病症就不能用清热解毒药,用了就会雪上加霜、迁延不愈。而且清热解毒药药味苦,药性寒凉,用的不对症,往往损伤脾胃,导致腹泻、胃胀、吃饭不香等变症,尤其是黄连、黄芩,大苦大寒,清热泻火,极易损伤脾胃。春季易发风热感冒和流感,夏季易发暑湿暑温,而秋冬季节易发风寒感冒和气虚感冒。临床上用中药治感冒,必须分清寒热虚实,有是症用是药,千万不能中药西化,盲从药理,陷于炎症必用清热解毒药的误区而不能自拔。本文虽论治小儿感冒,成人感冒也同样仿此施治。
一、风寒感冒
病常发于冬季,恶寒,不发热或微热,或虽发热但有受凉史,打喷嚏,鼻流清涕,症属风寒外感,应该以疏散风寒为主来治疗。感冒不咳嗽,方选“正柴胡饮”;外感风寒,内有气滞,方选“加味香苏散”;受凉或喝冷饮引起恶寒发热,方选“扁鹊三豆饮”;风寒化热,方选“十神汤”。风寒感冒,“麻黄汤”、“桂枝汤”也可酌情选用。感冒为主症,兼有咳嗽症状,咳而无痰方选“三拗汤”、咳而有痰鸣声方选“五物汤”。
(一)、内治法
1、正柴胡饮《景岳全书》:柴胡3克、防风6克、陈皮3克、炒白芍4.5克(先煎)、炙甘草3克(先煎)、生姜3片,水煎温服。恶寒微有发热,柴胡增至6克,风寒甚(恶寒怕冷,鼻流清涕比较重),加苏叶6克。笔者临床屡用屡效,但方内任何一位药都不能缺少,否则无效。中成药可选“正柴胡饮冲剂”。
2、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苏叶4.5克、陈皮4克、香附4克、甘草2克、荆芥3克、秦艽3克、防风3克、蔓荆子3克、川芎2克、生姜3片,水煎温服。症见恶寒发热,肢体酸困,头痛身痛,或有汗,或无汗,口不渴,无咽痛,舌质淡,舌苔薄白。
本方是在“香苏散”的基础上加味而成。“香苏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药物组成为:香附子(炒香) 、紫苏叶、 甘草(炙)、陈皮,本方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大凡感受风寒,多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胸脘痞满或胃脘部适,食欲不振,此即所谓外感风寒、内有气滞,是香苏散的适应症。临床上症见发热、恶寒怕冷、头痛、鼻塞、口不渴,脉浮数,舌质淡,苔薄白,可用香苏散加淡豆豉、葱白治之:苏叶9克、香附6克、陈皮6克、炙甘草3克、淡豆豉2克、葱白3节(每节一寸长),水煎服。此“香苏葱豉汤”,是由香苏散与葱豉汤结合而成,源于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可治风寒感冒,本方也是妇女妊娠风寒感冒之主方,既能疏郁达表,又能调气安胎。
风寒发热,伤寒以麻黄汤治之,伤风以桂枝汤治之。但此二方证治严谨,用之不当,反招不良后果。清代名医程国彭创立“加味香苏散”代替麻黄汤、桂枝汤,以治疗风寒发热,药稳而效著。风寒重者,香苏散似嫌不足,故加荆芥、生姜以助苏叶之疏散风寒,秦艽、防风祛风除湿止痛,川芎、蔓荆子善治头风而止头痛。若微热恶寒,兼头重身重,疼痛难于转侧,此为寒湿在表,治宜发表祛湿,合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加减以用。恶寒发热,而兼头痛为主,舌苔薄白,为外感风邪,治宜疏散风邪,合川芎茶调散(白芷、羌活、细辛、薄荷)加减以用。风寒在表,郁久即可化热,病传少阳,因此,体温较高,内有风寒化热之征者,加入柴胡、黄芩二味,以清解内热,截断病势,防止传变,往往一二剂即可告愈。
3、十神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上册):葛根10克、赤芍10克、香附10克、升麻6克、陈皮6克、川芎6克、白芷6克、紫苏叶7克、麻黄3克、甘草3克,水煎温服,频饮,中病即止。春季加荆芥;夏季加藿香;秋季加黄芩;冬季加银花。本方适宜于风寒感冒发热较重者。
4、感冒风寒化热,症见:感冒数日不愈,仍微有恶寒,少咳,有白痰,偶见黄色,舌淡尖红,苔薄微黄,脉浮数。此属于风寒闭肺,郁而化热,治宜宣肺疏风,清热化痰,方选“止咳汤”随症加味治之:前胡6克、杏仁9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发热较重,加薄荷5克、牛蒡子6~9克、黄芩6~9克,并佐以砂仁1.5~3克,温胃化湿行气,防黄芩苦寒损伤胃气;加浙贝母6~9克以清热化痰;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加蝉蜕5克;仍微有恶寒,加苏叶6克、荆芥6克,或者减去前胡,加麻黄6克,以疏散风寒。
医案:广东中山市林先生于2013年1月20日电话咨询,主诉大孩子,男,6岁多,患风寒感冒,治疗数日未愈,打喷嚏,鼻流浊涕,咳嗽有痰微黄,舌苔厚腻微黄,大便不爽,用“止咳汤”加浙贝母6克、全瓜蒌6克,一剂效,3剂愈。随后又主诉孩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处方:焦山楂9克、焦神曲9克、炒麦芽9克、炒枳实6克、炒莱菔子6克、青皮3克,水煎服,三剂即愈。
5、风寒所致鼻咽部上呼吸道感染,常表现为恶寒无汗,咽喉干燥,咳嗽痰稀,苔白,治宜温润发散,宣肺化痰,用“杏苏散”施治:苏叶9克、制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3克、前胡9克、桔梗6克、枳壳6克、陈皮6克、杏仁9克、生姜3片、大枣3枚(破),水煎服。
6、风寒化热,或感受风热,则除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表症外,往往出现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咽干、咳嗽、咳痰,甚至喘息等。呼吸道症状,一般先由鼻部开始,继则至咽,再发展至气管、支气管。治疗以咽为中心,采用疏风清热利咽为主的法则,方用“新订加味甘桔汤”,有鼻部症状,加疏风通窍药;有咳嗽、喘息者,加止咳化痰平喘药。
新订加味甘桔汤(李霜诚《药用当而通神》):荆芥6克、薄荷6克、牛蒡子9克、桔梗9克、连翘12克、白僵蚕6克、甘草6克,水煎服。恶寒甚,加防风;鼻塞流涕,加辛荑、苍耳子;发热,加银花、连翘、天花粉;热甚,加柴胡、黄芩;身痛,加秦艽;身沉重,加羌活;头痛,加川芎;扁桃体肿大、充血加赤芍、当归、元参;体虚,加黄芪;咳嗽,加杏仁、前胡、枳壳;音哑,加蝉蜕。
7、麻黄汤:麻黄6~10克、桂枝6克、杏仁(打)9~12克、甘草3克,水煎服,中病即止。适应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喷嚏连连,清鼻涕溜溜,或咳,或不咳。体温高,风寒化热,不可用本方。体虚自汗者用本方,麻黄水炙,或以苏叶6克、炒荆芥6克代替麻黄。
8、桂枝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破),水煎服,中病即止。孩子小,剂量酌减。药后覆被取微似有汗为佳,不可令汗流漓,病反不除。服后15~30分钟无汗者,饮热饮或稀粥一杯。适应症:恶寒重,发热轻,汗出恶风,头痛,不咳。体虚者感冒风寒,合玉屏风散(黄芪10~15克、炒白术6~9克、防风6克)同用。
9、三拗汤:麻黄6克、杏仁6克、生甘草3克,水煎温服。本方适宜于感冒风寒,兼有咳嗽无痰者。
10、五物汤:麻黄3~6克、杏仁6~9克、生甘草3克、桔梗6克、荆芥6克,水煎温服。本方适宜于感冒风寒兼咳嗽,或咳嗽有痰(喉间有痰鸣声),但仍以感冒为主症者。体虚自汗者,以苏叶6克代替麻黄,荆芥炒用。咳嗽较重,加蜜炙百部6克;咳嗽有痰,加苏子6克;咳痰较多,加二陈汤:姜半夏3~6克、陈皮(或化橘红)3克、茯苓6克。
11、扁鹊三豆饮:黄豆、绿豆、赤小豆各30克,水煎服。2010年春节,我的孩子可能是三十晚上多服了冷饮橘子汁所致,次日恶寒发热无汗,体温38.9度,我便用扁鹊三豆饮(当时因无黄豆,用的是大青豆)加生姜30克,煎汤内服,一次后体温即退为38度,再服一次即痊愈。2013年1月27日下午三点半, 广东中山市林先生电话咨询,主诉1周岁半的小男孩,因受凉发热,伴轻度感冒症状,嘱其立即取黄豆、绿豆、赤小豆、生姜各30克,水煎服,当晚六点,孩子便蹦蹦跳跳玩耍了,也不发烧了。真可谓平常之物也能治病,百姓日用而不知。
12、荆薄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上册):荆芥9克、薄荷9克、辛荑6克,水煎代茶饮。本方适宜于风寒或风热感冒初期,病情轻,病症不复杂,对鼻塞、头胀、头痛等症疗效较好,如病情又深入变化,则非本方所宜,应另选方药,对症施治。
(二)、外治法
1、葱白、生姜各等份,加食盐少许,捣烂如泥敷双手心劳宫穴、双足心涌泉穴、印堂穴,晚睡时敷,晨起时去药。外敷一次即效。
2、“太阳神”系列灸之“感冒灸”贴敷大椎穴。“感冒灸”主要成分为防风、细辛、白芷、川芎、苍耳子、荆芥等,有疏风散寒、通窍解表之功效,非常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
3、风寒感冒兼咳嗽,但仍以感冒为主症者,用“感冒灸”贴敷身柱穴。咳嗽较重,改以“咳嗽灸”贴敷身柱穴。
二、风寒夹湿感冒
风寒夹湿型感冒,属于胃肠型感冒:风寒感冒伴胃肠道反应。
(一)、外治法:“感冒灸”贴敷大椎穴,“腹泻灸”贴敷肚脐。
(二)、内治法
1、夏月发热恶寒,头重无汗,腹痛吐泻,为感受寒湿,治以除湿解表,“香薷饮”主之:香薷9克、白扁豆6克、厚朴6克,水煎服。
2、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恶寒发热、肠鸣腹泻,方选《世医得效方》卷一之“香苏散”随症施治:香附6克 、紫苏叶9克、陈皮6克、甘草3克、苍术6克(米泔水浸,炒黄)、生姜3片、葱白2根,水煎温服。头痛,加川芎、白芷、细辛、荆芥各1.5克,咳嗽声重,痰多涕稠,加制半夏、桔梗、苏子各1.5克,泄泻,加木香、藿香各1.5克。
3、发热恶寒,头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舌质淡,舌苔白腻,为外感风寒,内有湿邪,治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藿香正气散”主之。可以服中成药“藿香正气丸”(水、胶囊)。
三、风寒夹饮感冒
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稀,不渴饮,舌质淡,苔润滑,脉浮或浮紧,为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治以温非化饮、解表散寒,用“小青龙汤”施治:麻黄6克、白芍9克、细辛3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桂枝9克、姜半夏9克、五味子6克,先用水煮麻黄,去上沫,后加诸药煎服。外治以“感冒灸”贴敷身柱穴。
四、气虚感冒
(一)、内治法
1、身常汗出,体虚乏力,平素感冒频作,此为脾肺气虚,免疫力差,极易外感风寒。临床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党参施治,自汗加浮小麦、糯稻根。也可用傅青主“扶正散邪汤”(人参、半夏、甘草、白术、茯苓、柴胡)加减施治,以扶正祛邪。
2、恶寒发热,无汗,周身酸痛,舌淡,苔薄白,脉浮,按之无力,为素体本虚,复感于风寒湿邪,治宜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湿,用“人参败毒散”:柴胡3克、前胡3克、枳壳3克、川芎3克、羌活3克、独活3克、茯苓3克、桔梗3克、人参3克、甘草1.5克,生姜3片、薄荷3克,水煎服。
3、反复感冒,身体虚弱,常自汗出,症属气虚,内服“玉屏风散”加党参、五味子1~3个月,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黄芪15克、党参6克、炒白术9克、防风6克、北五味子2克,水煎服。或内服中成药“玉屏风散冲剂”,配合内服太阳神“维生素C硒片”,以增强抵抗力,提高免疫力。
(二)、外治法
1、气虚感风寒,用“感冒灸”贴敷大椎穴。
2、药枕:藿香15克、细辛15克、辛荑20克、防风60克、菊花50克、薄荷50克、苍术150克、山奈10克、白芷100克、冰片10克,共为粗末,装纱布袋,制成枕头,每月一换,冬春季节用,预防风寒感冒,适用于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遇风热感冒时暂停使用。
五、风热风温感冒
风热风温感冒,有实证虚证之别,有病在荣卫、病在气分、病在肠胃、病入营血之别,有普通风热感冒和流感之别,临证需仔细辨别。
(一)、内治法
1、发热为主,或稍恶寒,口渴,咽痛,或有咳嗽,头痛,脉浮数,舌苔薄黄或薄白,治以辛凉解表,方选桑菊饮或银翘散,水煎服,勿过煎。
桑菊饮(《温病条辨》: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桑叶7.5克、菊花3克、桔梗6克、生甘草2.5克、芦根6克。
银翘散(《温病条辨》):银花9克、连翘9克、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4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6克、芦根6克。
桑菊饮、银翘散治疗普通风热感冒初起,发热不是很重,疗效较好。但是,如果高烧,体温很高,或者流行性感冒发热,非本方所宜。高烧要佐以清热凉血,以截断病势,防热入营血。流感属于病毒性感冒,桑菊饮和银翘散抗病毒尚嫌力弱。
2、风热感冒或风温初起,先恶寒发热,继则但热不寒,身热较高,头痛,口渴欲饮,咽部稍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此乃风热外侵,卫表失和,治以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退热灵”主之。
退热灵(《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银花15克、连翘15克、荆芥10克、薄荷10克、板蓝根15克、蚤休15克,水煎分3~4次温服,热退即止服。
本方仿银翘散之意,加板蓝根、蚤休,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时行感冒(流感)、急性热病等热在肺卫阶段的退热良方。蚤休价格昂贵,笔者应用本方,常以拳参代蚤休,疗效也佳。板蓝根利咽,但凉血之力不及大青叶。高热者,加大青叶、紫草,清热凉血,截断病势,能加速退热,并防热入营血。板蓝根、蚤休,抗病毒力强,治疗流感发热,疗效为银翘散所不及。流感爆发期,服“银花甘草贯众汤”(银花12克、贯众9克、甘草6克,水煎代茶饮)或“复方板蓝根冲剂”(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抗病毒,可以预防传染。若发热兼咳嗽,加服“止咳汤”,热退后,停服退热灵,仅以“止咳汤”随症治之(参见《小儿咳嗽辨治》)。
3、发热、咳嗽、恶寒、身痛、大渴、舌苔粉白,脉象不洪,重按有力,此病在气分也。肺气热逆,故咳嗽;热甚伤津,故口渴;气热津凝,故舌苔粉白。粉白如铺干粉于舌上,燥而不润,满舌皆白。满舌粉白,此为肺热之证。脉重按有力,是气实之象。此外,小便长而次数多,或小便点滴俱无,或泻稀黄水,皆气分热也,肺气热清,诸症自愈。方选“枳实银菊散”施治。
枳实银菊散(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生枳实、薄荷、竹叶、桔梗、菊花、银花、天花粉、玉竹、麦冬、贝母、知母各9克,水煎服。服后热退病减,过时仍旧者,其脉必实,生枳实增加到15克即愈。此方服后,汗出而解。汗出之先,有发狂者,有发战者,热深之故。
此症不可用黄连,不可服市售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也不可服“VC银翘片”。银翘散破肺气伤肺液,黄连大寒泻火,不但伤火,并且败胃,况黄连性极干燥,最伤津液。
4、发热,有汗,咳嗽连声,痰白粘稠,口鼻气粗,甚至喘满鼻煽,方选“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银花10克、连翘10克、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15克、生甘草3克、薄荷2.4克、桔梗6克、淡豆豉6克、牛蒡子6克,水煎服。
5、对于病毒引起的各型流感,以及普通风热感冒、咽喉炎、痄腮、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清疫防流感袋泡茶”均有防、治的功效。
清疫防流感袋泡茶(范勋贵老中医临床秘方):银花50克、板蓝根100克、大青叶100克、薄荷30克、青果30克、生甘草15克、鲜竹叶40克、连翘100克、冰片5克。共为末,或制成袋泡茶。每袋装3克。预防:每次泡茶1袋,1天3次,连服3天。治疗:每次泡茶1~2袋,1日3次,以愈为度。
6、初起头痛身痛,先恶寒后发热,发热之后但热不寒,神智昏迷,精神倦怠,此病在荣卫。舌无苔,脉洪虚躁急模糊,轻按多重按少。发热重者,方用乌梅白糖汤。舌无苔,脉虚小者,方用扁鹊三豆饮。若脉洪虚,发热之后,仍兼恶寒,于乌梅白糖汤中加薄荷3~6克;若脉虚小,发热之后,仍兼恶寒,于三豆饮中加薄荷1.5克~3克。(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乌梅白糖汤:乌梅五枚,白糖30克。
扁鹊三豆饮:黄豆、黑豆、绿豆各9克。
7、发热恶寒,脉虚身乏、身痛,葱豉汤主之。如不恶寒,忌用葱豉。乌梅三豆饮证,如脉不模糊,不洪不虚,重按较轻按有力,面色不浮红,昏睡不醒,此病在荣卫,里热已作,宜加减三豆饮。乌梅、黄豆都是补品,脉不虚忌用。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葱豉汤:葱头三五个,淡豆豉15克,水煎服。
加减三豆饮:银花9克、天花粉9克、玉竹9克、枳实3克、薄荷3克、黑豆9克、绿豆9克、淡豆豉9克,水煎服。若舌有干黄苔,加生大黄3克、生甘草3克以消胃热。
8、病在气分失治,迁延时日不愈,潮热谵语,腹满拒按,舌苔由白转黄,燥而且厚,脉象右大而实,左则弱小。此病在肠胃,是病在气分,失于清降,则热结肠胃而成。方用加减黄龙汤:大黄、枳实、厚朴各3克,元明粉1.5克,党参6克,当归、柴胡、炙甘草各3克,白芍6克,水煎,一日分三次服用。服药后放臭屁,下稀粪少许,即热退人安,无需再服药。如药后虽未下稀粪,但脉已平,腹已不满,而身热不退,继服三豆饮,热即退,不可再用攻下之药。(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9、表邪里热感冒:发热,下利不止,烦热,口干而渴,舌红苔黄,脉滑数。此为表邪未解,内有邪热。治宜解表清里,方用葛根芩连汤。
10、发热恶寒,头痛,心烦,咽喉肿痛,脉浮数者,清喉汤主之。
清喉汤(刘绍武、刘惠生《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葛根30克、薄荷5克、牛蒡子5克、银花30克、连翘30克、桔梗10克、玄参30克、甘草10克,水煎,分三次温服,日服三次。此为成人剂量,小儿酌减。本方适宜于感冒发热引发呼吸道感染而以咽喉为病变者。
(二)、外治法
1、柴胡注射液滴鼻,可退热。
2、大黄、栀子、僵蚕各4克,牛膝3克,细辛1克,为末,醋调敷双足心,可引热下行,治小儿发热。
3、“栀桃散”治小儿发热:某男,6岁,夏季发热,高烧,静脉滴注和服中药,均退而复升。栀子、杏仁、桃仁各5克捣烂,入鸡蛋清一个,面粉3—5克,白酒半杯—1杯,调糊,外敷心窝和一侧手足心,4个小时后,体温先骤然上升,孩子烦躁不安,随之体温下降而愈。外敷处,皮肤颜色变成了蓝色,几天后皮肤蓝色消退。
六、暑温湿温感冒
1、夏季感冒,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继则高热头痛,胸闷脘痞,纳差,身体重痛或咽痛,咳嗽,或身痛无汗,舌质红,舌苔薄腻微黄,脉象濡数,方选“暑令感冒合剂”,水煎服;外治以“栀桃散”外敷心窝和手足心。
2、暑令感冒合剂(《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香薷6克,藿香、佩兰、厚朴各10克,炙枇杷叶12克,鸭跖草15克。本方是宗黄连香薷汤意,加减化裁而成。若患者体温高于39.6度,必须在方中加入黄连5克;咽红肿痛明显时,加板蓝根12克。
3、暑热内蕴,高热汗出,口渴思饮,烦躁嗜睡,头痛项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方选“白虎连翘汤”,水煎服;外治以“栀桃散”外敷心窝和手足心。
白虎连翘汤(《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鲜芦根30克、鲜白茅根30克、生石膏24克(先煎)、知母6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菊花10克、荷叶10克、炒栀子6克、薄荷6克(后下)、六一散10克。若汗少表郁加香薷1.5~3克;汗出过多,气虚脉软加党参或生山药10克;高热、昏迷者合用安宫牛黄丸;便秘抽风者合用紫雪丹。
4、头痛畏寒,身重疼痛,胸闷不食,午后热重,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为湿温留于气分,湿重于热,用“三仁汤”:杏仁7.5克、滑石9克、通草3克、竹叶3克、生薏苡仁9克、制半夏7.5克、白豆仁3克、厚朴6克,水煎服。
七、少阳感冒
外邪传入少阳,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不思饮食等症状,应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伤寒论》)。如太阳表证未解,兼有肢节烦痛者,用柴胡桂枝汤(《伤寒论》)。如兼脘腹胀满,倦怠嗜卧,舌苔白腻,为湿滞中焦,用柴平汤(《通俗伤寒论》)。如兼腹泻不止,小便不利,为水湿停滞,气化不行,用柴苓汤(小柴胡汤与五苓散合方)。
八、温燥感冒
感受温燥,身热,口渴,干咳无痰,舌质红,苔薄白而干燥,治宜清宣凉润,“桑杏汤”(《温病条辨》)主之: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浙贝母3克、香豉3克、栀皮3克、梨皮3克,水煎服。 |
|
|
|
|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7-3 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