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87

中医外治

孙马村卫生室 于 2014-7-16 08:58 发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6 08: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中医外治是以突出“中医外治”为特色的中医药学术,中医外治疗效独特、作用迅速、历史悠久,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中医外治,中医外治疗法,内病外治

中医外治是以突出“中医外治”为特色的中医药学术中医外治疗效独特、作用迅速、历史悠久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中医外治中医外治疗法内病外治绿色疗法天然药物本草植物亚健康安全疗法等;中医外治技术有数千年的历史针灸和推拿均属中医外治范畴但针灸和推拿从外治疗法中独树一帜并走出国门
中医外治
(一)中医外治概念的历史起源 外治这一名词的出现由来已久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便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说法其后历代医家著作中多有涉及但其研究范围及概念一直不十分明确至清中叶《急救广生集》(德生堂外治秘方)、《理瀹骈文》(外治医说)相继刊行至此外治理论趋向成熟中医外治的发展也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但关于外治仍无确切的定义
(二)中医外治的定义 目前对于中医外治的一般定义认为外治是与内治(口服给药)相对而言的治疗方法如《中医大辞典》对外治法所下的定义为:“泛指除口服药物以外施于体表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
此表述界定了中医外治法包括除口服药物以外的所有治法但表述仍然不是特别明确按照这个定义中药肌肉注射、中药静脉滴注都应该属于中医外治范畴这与我们一般意义上对外治的理解有区别;
这个概念关于体表的表述不清如体表是否包括五官九窍向内的粘膜?比如鼻腔(气管、肺泡内表面)、阴道、直肠等处著名中医外治专家吴震西、朱连学在20世纪90年代均提出过中医外治的基本概念认为中医外治应分为“广义”、“狭义”两个方面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外治的概念分为广义外治和狭义外治广义外治泛指除口服及单纯注射给药以外施于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比如音乐疗法、体育疗法等包括在内
狭义外治则指用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与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现在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外治为狭义外治法中医和现代医学都有外治法所以中医外治的一般概念应为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的狭义外治活动或者是可为中医治疗过程所用的狭义外治活动这个活动既包括理论活动也包括临床活动
(三)中医外治概念的特点 第一、“外治”与“外治法”不同“外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研究范围内既有外治理论又有外治临床;既有外治相关的药物也有相关的材料、器械和工具“外治法”概念较单一仅是从治疗方法而言从另外方面来说“外治”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外治法”仅是这一学科的组成部分
第二、外治的“外”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并非是从外治疗即为外治单纯注射给药虽从外治疗但不属于外治穴位注射疗法虽与其类似但因治疗机理不同而属于外治广义中医外治的概念是十分宽泛的囊括了除口服、单纯注射给药外的所有治疗方法
第三、中医外治的前提是必须遵循中医学基本原理或者可为遵循中医学基本原理的科研或医疗活动所用比如声、光、电、磁等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被引入中医外治领域则这些内容也属于中医外治研究的范围
第四、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外治的理论基础离开脏腑经络谈中医外治则中医外治为“空中楼阁”难以立足
第五、中医外治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开放的可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发展不断进行补充和修正从而可以保持其生命力
第六、中医外治多涉及剂型和所应用的器械因此中医外治与现代医学、药物制剂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多有交叉这些学科的进展往往给中医外治的发展带来突破这种学科交叉是中医外治获得新的生命力的重要来源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4月《关于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意见》(第六稿)对中医诊疗设备定义的理念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开发的外治医疗器械或者是按照现代科技原理研发但是可以为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外治科研、医疗所用都属于中医外治研究的范畴
二、中医外治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分类
中医外治的内容非常丰富据有关文献记载外治法多达四百余种概括起来可分两大类: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在治疗范围上一般分内病外治、外病外治两大类具体到临床外治法又分为内科外治法、外科外治法、妇科外治法、儿科外治法等近年兴起的中药经皮给药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药物外治法研究范畴可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治疗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外治又不断有新的内容加入根据不同的分类途径中医外治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中医外治法的分类有助于明确中医外治研究的对象和目标
1.常用的外治方法分类 根据治疗的途径不同中医外治的方法主要可分为整体治疗皮肤、官窍粘膜治疗经络、腧穴治疗其它治疗四大类
(1)整体治疗是指以人整体为对象进行治疗主要有导引、体育疗法、音乐疗法等
(2)皮肤、官窍粘膜治疗是指药物通过皮肤、官窍粘膜吸收进入局部或者机体循环系统起治疗作用的方法如敷贴疗法、熏洗疗法等现代药物制剂学的中的中药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简称TTS)属于此类治疗这类制剂在欧美国家习称为贴剂(patch)在国内多定名为贴片
(3)经络、腧穴治疗是指药物、手法、器械从外施与经络、腧穴起效的治疗方法如推拿、艾灸、脐疗、足心疗法等
(4)其它不能归于上述三类的中医外治方法如中医的一些手术、中医正骨等可归为本类
上述分类方法并不能将所有的外治方法截然分开往往存在着在分类上的互相交叉这种交叉是外治法分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2.药物外治法的剂型 传统中药的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汤、饮、胶、茶、糕、锭、线、条、棒、钉、灸、熨、糊等有些剂型因为制备和使用很不方便已经很少使用众所周知这些剂型绝大部分可为中医外治所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中药剂型也在不断创新产生了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注射剂、膜剂等这些剂型大多也可为外治所用如注射剂可用来雾化吸入可用来直肠给药等
随着中药提取、纯化、浓缩、干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现代药物制剂学的微囊、微球、脂质体、微乳、微粉等技术不断应用于中药研发可为中医外治所用的新剂型也不断出现
光适合五官九窍及肺部粘膜给药的剂型就有:贴膜、贴片、含片、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凝胶济、脂质体、微球、滴鼻剂、软膏剂、泡沫剂、海绵剂、栓剂、微型灌肠剂等数十种还有皮肤给药的巴布剂等这些外治的同一剂型往往有多种给药途径可能多次出现于不同分类的给药剂型中
由于中药自身的特点致使新剂型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进行活性成分研究者少进行制剂体内过程研究者少而且还存在药剂学家和生物学家脱节、未能充分重视中医药的传统经验、采用西方哲学思想研究中药等问题等但这些新型药物制剂代表了未来中药外治剂型发展的方向
3.药物外治法的促透方法 对于药物外治来说使药物有效透过皮肤屏障进入体内产生作用是外治产效非常关键的环节
其主要促透途径有三条:一是药物自身特性、溶剂和脂质体(传递体)包封二是物理促透方法的运用三是化学促透方法的运用严格地讲第一条途径也可归于化学促透方法中
(1)对药物性状进行改变使药物和皮肤具有较高亲和力以利于药物吸收可将药物溶于适当的有机溶剂如酒(乙醇)、醋(乙酸)、食用油(脂、酯)等以利于药物的吸收也可将药物制成微乳、脂质体、传递体等容易透皮的制剂有很多中药本身就具有良好的促透特性在临床组方时可以考虑应用或添加这些中药[3]
(2)物理促透:是通过物理方法改变皮肤或者药物特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现在常用的物理促透方法有离子导入、电致孔、激光微孔、超声波导入等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加热、拔罐等方法也可通过改变皮肤特性而促进药物吸收在物理促透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就是基于微制造技术的微针(microneedles)的应用
(3)化学促透:在用化学手段对药物性状进行改变及必须的化学溶剂之外添加的化学透皮促进剂是目前中医外治研究的热点内容
早期的化学促透剂主要是丙二醇、二甲基甲酸酯、二甲基亚砜等现在以氮酮、萜类的应用最为广泛另外就是一些外用的挥发油类物质
由于相同的药物配方对不同的透皮促进剂及同一种透皮促进剂的不同浓度有不同的透皮效果因此对不同的药物组方可能需要多种化学促透剂联用且要对透皮促进剂的使用最佳浓度进行配比研究不一定是促透剂浓度越高促透效果越好
新的化学促透剂的研究也在不断进展中2006年中国科学家发现了11个氨基酸组成的能高效帮助蛋白质类药物透皮的短肽可有效促进胰岛素在大鼠经皮吸收过程
研究发现这种蛋白质可短暂打开皮肤屏障其作用并发现毛囊有可能是透皮的通道其成果发表于《Nature》类似成果可为中医外治发展所用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此乃清代外治专家吴师机在其著作《理瀹骈文》中对中医外治的概括吴师机擅用膏药等外治法治疗内外诸疾其著作《理瀹骈文》是历史上外治疗法的集大成者至今影响犹深
自古以来凡大医治病先采用食疗其次用外治再用药酒华佗、扁鹊等医圣均擅长中医外治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7-16 08:58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