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所以,古人倡导“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且有“医良则相,庸则匠”说法,儒家学者从医者众。
《孟子》中有“仁心仁术”之谓。药王孙思邈曾提出“大医精(技术精湛)诚(品德高尚)”,并强调医生必须做到“(胆)大、(心)小、(行)方、(智)圆”。
已故外科医学泰斗裘法祖老先生也慨叹:德不如佛者难为医,才不如仙者难为医。
对医生的品性、能力与素养要求,先辈和今人都有许多论述。
如今,就社会公众大多数期望值而言,对医生的综合素质标准要求几乎是全能的,而现实中对于芸芸众生的医生来讲,即便学而优则医,也实在难以达到“佛与仙”的标准。
近年,医生职业失去昔日光环,社会公众对医疗行业诟病不止,医生形象不断下滑,医患矛盾不断加剧。然而,在每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时,医生总是冲锋陷阵、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成效卓越,往往又会出现昙花一现式的公众赞誉。之后,短时延续一定认同感,随着又被一浪接着一浪的公众指责所淹没了。
本网民混迹于医疗行业已三十多载。通过多年观察和思考,把社会公众对医生的要求进行疏理与分析,认为医生虽不能成“佛”成“仙”,恐怕至少要达到“十得”标准,才会基本符合公众意愿。
目前,正值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请医改“肉食者”们,真正能体恤“民情”与“医情”,做出符合“实情”的医改决策来,让“医”、“患”抱怨与矛盾冲突真正能够成为过去时。同时,还望全体“准”医生与医生们,在思想上和能力上作好准备,于“从医”途中有所作为,尽力向“十得”靠拢一点:
一是吃得。首当其冲当然是要吃得,这是做医生的基础条件。不光要吃得快,还要吃得多,更要吃得杂。只有吃得快,才能保证在应急医疗时,随时放下碗筷紧急上阵;只有吃得多,才能保证在饭不准时时,依然储备有足够的能量;只有吃得杂,才能保证在既消耗脑力,也消耗体力时,能够有效提供身体所需各种营养元素,才有充足体力和脑力支撑繁重复杂的诊疗工作。
二是睡得。睡,也是医生必备基本功,既要睡得快,又要睡得少。睡得快,则耗能慢;睡得少,则容易醒。医生们常常生活作息无规律,熬更守夜更是家常便饭,若不能抓住一切能睡的机会和时间及时补充睡眠,任你是硬骨头,还是铁娘子,或者钢汉子,时间久了,即使不出现神经衰弱、不发生情绪波动、不突发急性疾患,也会出现头昏、腰酸、背痛、乏力……。但是,睡还得有技巧,如果一旦睡得过头了,睡得太熟了,有时哪怕只耽误了那么几分钟,而人们就期望那么几分钟发生奇迹,所以不光自己良心上过不去,恐怕会有人命官司缠身,乃至有打破饭碗的可能,甚而还会刀刃上身了。
三是饿得。做医生,就得学会挨饿。既要饿得久,又不出症状,才是高境界。假如医生一饿就大汗淋漓、一饿就脸色苍白、一饿就心慌意乱、一饿就神昏晕倒、一饿就……的话,那岂不是即便未影响诊疗,也完全有可能吓倒患者与患者家属,惹来患者与家属被吓的医患纠纷?忍饥挨饿,是医生中常见之事,医生也应该习惯了。当然,习惯还是不习惯,也由不得医生做主了。进入医疗行业就应当知道,在临床医生中,能够做到按常规生活节律作息、一日三餐按既定时间吃饭的恐怕是不多的。
四是说得。医生之口才,古今中外早有要求。中医诊法有“望、闻、问、切”, 明人张景岳以“问诊”为“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并有“十问篇”,主要讲的就是“说”功。西医诊法有“视、触、扣、听、嗅”,没有“说”,何来“听”。希波克拉底就曾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一是药物,二是语言,三是手术刀。特别是《执业医师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将医生口才艺术功底要求推到极致,也将医生陷入两难境地。在这里,作为三件法宝之一,语言表达对于医生来讲就象高空走纲丝。所以,医生要能说会道,既要措辞清白不犯糊,又要顺耳动听不误会。要将艰深而晦涩的医学专业术语,变成通熟易懂的俚俗方言。要用温和而磁性的谈吐,将愁眉苦脸的患者劝导得喜笑颜开;要用委婉而详尽的言词,将患者家属的过分要求分解得无影无踪;要用朴素而规范的话茬,将上级领导打动得点头称是;要用合情合理合法的外交辞令,将记者的新闻敏感热度降低到零点。
五是写得。既要写得快,又要写得好。快是第一位的,好也不能忽视。病历、处方、医嘱、检查单、同意书等等,每天都是不停的在写,写,写……。医生在忙,患者在等,家属在急,领导在督。住院医生每天管理十几人,门诊医生每天接诊几十人,科室主任每天会诊无数回。病历不能潦草,处方必须工整,告知严防遗漏。专业要求用拉丁文,患者要求用楷体字,信息要求网上管理。手腕写得痛,笔芯用得多,键盘敲得烂。程序要求严,患者想优先,家属瞪眼看。逻辑要严密,措词要流畅,心手不能慌。又好又快,方能符合和谐医患关系之要求。
六是站得。既要站得久,又要站得稳。特别是手术医生,有时站着做手术,短的两三个小时,长者十几个小时,腰酸背痛且不论,光这脚劲就不是常人可以理喻的。若是站得不能久,一般能够中途换人吗?若是站得不稳,一刀下去会有什么后果?医生最好具有宇航员的强健体质,具有武术家的站桩功夫,不然,一旦出现医生自己在手术台上患急病,或者久站腿脚打颤身体发软,那岂不是真正“医”“患”不分,节外生枝,纠纷不断了。
七是学得。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在医生中尤为明显。光是这初期入门功夫就得花费七年:大学五年,毕业后临床跟师一年,考证顺利又得接近一年。病名不能错一个、药名不能错一个,符号不能错一个,处方不能错一个……医生必须要善于记忆而不出错,必须要善于思考而不糊涂,必须要善于明晰而不混淆,必须要善于总结而不张扬。医学内容广泛,知识更新更快,频频考试紧跟,只有认真思考学习,长期读书为乐,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勉强跟得上日新月异的临床专业发展形势。此外,还必须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如社会的、心理的、人文的......。
八是考得。医生不光学到老,也会考到老,据业内人士感言,医生会一直考下去,一直考到不做医生为止。医学学制多一年,考试自然就多了若干,而且毕业跟师一年后方才有考证资格,考上证了才能独立上班。这样,虽说历经考试沙场大学毕业了,但工作后的考试磨练刚刚起步、有别于其他任何行业:考资质(考理论、考操作)、考职称、考考核(2年1次)、招聘考、比赛考、摸底考、评优考、技能考、培训考、学分考、进修考、模拟考、抽查考、纪念考(节日)……。
九是忍得。医生必须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受。忍得适当,就是态度良好、服务到位;忍得不当,就会内外受挤、千夫所指。有时,稍有不能忍,小不忍会出现大纠纷。面对成千上万人次的接诊机会,那怕只要有一次过不了关,就会受到社会公众普遍的责难。最好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唾面自干,才符合患方发泄疏导受理方式,才符合行业规范引导标准红线,才符合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要求。首先,忍得先必须听得。患者滔滔不绝半小时,医生要侧耳倾听,表现专心致志的投入神态;患者家属叨唠不止,医生要习以为常,显露感谢补充的肢体语言;患者陪同当众质询,医生要不露声色,作出逻辑严密的妥善解释以防后患。其次,忍得还必须笑得。笑虽不限八齿,但要恰如其分,舒展适度,不致误会。面对患者本人的疑虑,医生的笑是释放的信心和动力;面对患者家属的困惑,医生的笑是播种的希望和安全。笑,绝不能随意乱笑,绝不能举止失态,必须是自然的笑,发自内心的笑;笑,绝不能让患方理解为皮笑肉不笑,或者假笑、狂笑、嘲笑、冷笑、淫笑、狞笑、奸笑……。
十是做得。做,对于医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即使是以上“九得”,也大多囊括其中。既要做得好,又要做得快,更要做得久。做得好是要质量佳,做得快是要效率高,做得久是要身体棒。八小时之内,必须头脑紧张有序,处处把关;八小时之外,必须头脑有序紧张,时时防范。真正的“白+黑”、“8+X”、“5+2”、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这些名词术语大多在医生身上得到实践和验证了。外科医生要站得,内科医生要听得,产科医生要守得,传染科医生要挺得,儿科医生要哄得……。
然而,就目前医疗执业环境而言,有人讲医生还得增添一些“特长”,如“打得,跑得……”。
此外,至今令医生难以接受的是,在“以人为本”的年代,很少有人考虑其实医生也是“人”中的一员……。很多行业都涉及民生,但许多媒体就只用放大镜盯住“卫生”……。
当然,那些缺少仁心之业医者,充其量只能算“工匠”,是不能算“医生”的;那些想借一技之长将患者口袋里的钱掏干净的人,只能算“医匠”,是不能算“医生”的......。 |
|
|
|
|
共 2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10-27 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