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5-7-28 09: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处方1] 主穴:关元 中极 太溪(双) 三阴交(双)
     配穴:太冲(双) 大横(病侧) 京门(病侧)
     [操作] 关元,行轻刺激施补法。中极、太溪、三阴交,捻转提插,行重刺激施泻法。配太冲、大横、京门提插泻法。针刺关元、中极得气后,行手法使针感传至前阴,大横、京门取一侧,针感由同侧传至前阴及会阴部,三阴交、太溪、太冲针双侧使针感上传过膝。留针30分钟,每隔5-10分钟施手法予强刺激。以增强肾盂的收缩及加强输尿管的蠕动易使向下排石。
     [治验] 患者,女,24岁,1987年10月17日就诊。主诉:小腹坠痛,尿频尿痛。2月前曾在××医院就诊,腹平片示双侧输尿管结石(左侧为中下段结石,右测为下段结石),结石如大米粒样 (左侧稍小些),发病初期有腰疼及重坠感,少腹持续疼痛,时轻时重。体温正常,腰肌稍有紧张,下腹拒按,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尿蛋白(十),红细胞(十),脓细胞偶见。重作腹平片如前所示。诊为石淋,属膀胱湿热兼气滞。施针刺,每日1次,手法如前。至10月24日排出1石,经X光复查,左输尿管下段结石消失。继续针刺法疗,10月29日右侧结石亦排出。
     [按语] 本病属中医“淋证”石淋范畴,膀胱湿热,气滞不通型,治则为清热利湿,行气止痛,用捻转提插重刺激泻法施针。关元、中极振奋任脉之经气,通调足少阴、足太阴之经气,助脾肾以固本,利膀胱而除湿热。太溪为足少阴原穴,主治内脏(肾>病,可缓解输尿管痉挛而止绞痛,并促进输尿管蠕动以排石下行。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会穴,健脾益肾舒肝,扶正祛邪。辅以肝胆经穴者,是因足厥阴肝经“环阴器,抵少腹”。太冲为肝经原穴,平肝通络,以增强输尿管蠕动,利于排石。取京门疏泄利胆,又加强肾之排泄功能。大横以清热利湿。

[处方2] 头针:左侧胸腔区与生殖区中点进针 右侧感觉区
     [操作] 选准穴位后,沿骨膜向外侧斜刺,约2.5cm,针后数分钟,疼痛逐渐消失。
     [治验] 李×,女,39岁,医师。1980年2月3日13时,突然左下腹绞痛,放射至左肾区,呈持续性绞痛。无恶心,呕吐,腹泻,畏寒发热等症。检查:左下腹腹肌稍紧,有轻度压痛。尿化验红细胞(+)。曾注射阿托品0.5mg,2次,杜冷丁100mg,1次,及其他镇静药,但疼痛一直不缓解。由于患者有胆结石病史,施行过胆囊切除术。遂印诊为输尿管结石。20时开始用头针治疗,取左侧胸腔区与生殖区中点进针,沿骨膜向外侧斜刺,约2.5cm。针后数分钟,疼痛逐渐消失。30分钟后剑突下感觉疼痛,加针右侧感觉区,针后剑突下疼痛也消失而入睡。22时30分左下腹痛再次发作,23时又加左侧感觉区,针后痛止又入睡。次日凌晨3时稍有微痛,6时完全消失,取出头针。第3天排出豌豆大结石1块。
     [按语] 本病属中医“淋证”石淋范畴,头针对这种机械性梗阻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解痉止痛作用,可促使结石排放。

[处方3] 主穴:肾俞 三阴交   配穴:志室 太溪
     [操作] 肾俞,针尖微斜向脊柱刺入1.5—2.5寸,泻法,局部酸胀沉重;三阴交,直刺1.2—1.5寸,泻法,局部酸麻向足踝放射;志室,直刺1—1.5寸,泻法,局部酸胀沉重;太溪,针尖向外踝前缘方向刺入0.8—1寸,泻法,局部酸麻胀,有时向足底放散。
     [治验] 唐××,男,52岁,干部。患者突然出现腰部如刀割样刺痛,不能转侧,疼痛向少腹放散,面色苍白,汗出,翻滚不安,发作可持续半小时,多则2—3小时,时有恶心呕吐,烦躁,尿血,舌淡苔少,脉细数。经某医院摄片检查:输尿管上段有0.5×0.8×0.3cm2的结石,曾服中西药物效果不显,经针刺肾俞、志室、三阴交,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疼痛缓解;第2次针后疼痛加重,不能忍受,即在肾俞穴注射1%普鲁卡21ml,取耳穴肾、输尿管,强刺激手法,留针40分钟,疼痛稍缓解,后又阵发性疼痛加剧,于晚饭后尿中带血,将石排出。
     [按语] 本病属中医“淋证”石淋、砂淋之范畴,由于湿热蕴结,日久成砂石,瘀阻膀胱,排泄失常,气机窒塞不通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因小结石向下移动引起肾盂、输尿管痉孪所致。多发生于一侧,以男性为多见。针刺一般能缓解剧痛,如针刺效果不好,可考虑综合疗法。肾俞有通淋止痛作用,三阴交有健运中焦,利湿通淋之功能,配以志室、太溪可使气机调畅,通琳排石。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3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7-4-19 19:53

发表于 2015-7-28 13:08: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