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0-4-16 09: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
本集目录外感天行病方(论二条,方十二首)[40]小阳旦汤;[41]小阴旦汤;[42]大阳旦汤;[43]大阴旦汤;[44]小青龙汤;[45]大青龙汤;[46]小白虎汤;[47]大白虎汤;[48]小朱鸟汤;[49]大朱鸟汤;[50]小玄武汤;[51]大玄武汤 下集预告治中恶卒死方(论一条,方五首)[52]点眼以通肝气方;[53]吹鼻以通肺气方;[54]着舌以通心气方;[55]启喉以通肺气方;[56]熨耳以通肾气方
【原文】隐居曰:外感天行之病,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玑,依此诸方,撰《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多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志之。
【讲疏】
本条是治疗外感天行病六神方的小序。
外感六淫之邪导致的疾病,古人称之为天行病,因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是天之气的淫盛和不足,天之气是随四时八节的往返变化而变化的,而四时八节又由日月星辰的运行对地球的影响而决定,故天之六气的太过与不及,都是天体运行的结果,因此而得的病,名之曰天行病。外感乃对内伤而言,感受六淫之邪致病即称之外感病,故“天行病”前又冠以“外感”二字。
陶氏选录的治外感天行病的方剂有阴旦、阳旦、青龙、白虎、玄武、朱鸟共六个名称,而各方有大汤小汤之分。这是由五脏辨证改进而成的六合辨证。所以称之为六合辨证,是因为五脏中脾土应中央,而主上、下,肝木、心火、肺金、肾水分别与东、南、西、北四方相应,四方与上下称之为六合,故此五脏辨证即六合辨证。它把脾土剂分为阴旦、阳旦两剂以统木火和金水之剂,实际上是把阴阳学说纳入在五行学说之中的辨证方法。汉末张仲景“撰用汤液”(皇甫谧语),以这几个方子为主所写成的《伤寒论》效果可靠,所以后来的医生们都很尊重张仲景,并奉行他的治疗方法。《伤寒论》的辨证方法是三阴三阳辨证,即我们现在习惯所称的六经辨证,其辨证方法是在三阴三阳学说中纳入了五行学说,尽管它与《汤液经法》的六合辨证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有机结合,没有实质的区别。《汤液经法》六神方,是《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雏形,其六合辨证思想是其学术渊源。在方剂的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煎服方法,方剂命名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问题,拙著《伤寒论阴阳图说》中论述较详,请参阅该书第一章·一节·五、六,第二节·四,及第三章·四节·五。
陶氏隐居茅山修道授徒,难免遇到外感急性病证,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体会到这些病证发展迅速,变化多端,若治疗不当,可凶危立见,甚至死亡,用药应特别谨慎,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据陶氏如此之描述,可知其所谓之外感天行病,应包括现代医学之急性传染病在内。临床实践证明,六神方加减治疗一般外感病和急性传染病都有良好的效果,诸如小白虎汤加减治疗乙型脑炎,大阴旦汤(即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传染性肝炎的效果,都为现代医家所公认。
六神汤治疗外感天行病,是辨五脏之气的盛衰而施治,五脏之气法于四时,与四时之气一一对应。张仲景治疗外感病,是辨天之三阴三阳之气的太过与不及而施治,六气中暑为湿热合气,其中热又与火同类,故六气实即五气,其中风可对应肝之气,寒可对应肾之气,湿可对应脾之气,燥可对应肺之气,火可对应心之气,其中脾土分出二类,即阴土可对应湿,阳土可对应热。故陶氏所选录此六神汤,实际上即是《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骨架,可以治疗一切六淫之邪所致的外感天行病,若掌握了六神方的辨证治疗及方药组成的道理,遇见外感天行病,就差不多不会发生什么危险了。
【原文】小阳旦汤。治天行病,发热,汗自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脉弱者。
桂枝三两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甘草炙 大枣十二枚
右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随啜热粥一器,以助药力。稍稍令汗微出,不可令流漓,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差止。
【校注】
[1]汗微出:衣抄本为:“汗出”,当从。
[2]令流漓,则:衣抄本为:“大汗,汗之则”,当从。
【讲疏】
本条为小阳旦汤的主治、方药及煎服法。
一年之中,春夏两季属阳,秋冬两季属阴,由于四时与四方的配属关系,立春点在东北方向,由立春到立秋属阳,是阳方的起始点。同时,立春之时,太阳出土于东北,故阳旦在时间应立春,在方向应东北,此时此位,为阴阳分界,阴尽阳出之时位,故称之为阳土剂。
春之气温而升,立春之时位气化不足则阳气当升不升,当温不温,阳气内郁而发热,热迫阴液外出则自汗,卫阳不固而恶风。在人体中,胃为阳土,其经脉循行于鼻,其气以下行为顺,胃气不和则气逆而为病,经脉之气壅塞则鼻不通而呼吸鸣响,胃腑之气上逆则干呕有声,欲吐不吐。
方中以桂枝温升助阳为君;生姜辛散和营助其宣通为佐臣,君臣共勉,郁阳得以宣伸,则郁热可自毛窍而出;芍药酸敛阴液为之监臣,阴液不得外泄而自汗可止;大枣味甘多汁,可助芍药增液养营以备汗源,与姜桂同用则可缓姜桂之辛烈,故为之佐药;甘草可调和诸药,和胃调中为方中之使药。姜桂两辛可助脾土之用,甘草、大枣两甘可助脾土之体,体用调和则脾土所藏之营气亦和,而鼻鸣、干呕等证自愈。
服药后啜热稀粥饭,别具精义。用粥饭者,欲借其水谷之气以益营,热者阳之属,可助扶阳,稀者水必多,可增液以充汗源,既补自汗之损失,又为取微汗备足阴液,其饭必热而稀,否则失其义而效不佳。
服此方不可使大汗淋漓,大汗则易竭阴亡阳,体弱者尤其不可。证由阳气升发无力,更易损阳,证本自汗,大汗更易竭阴,故以微微汗出为度。
此方即《伤寒论》中之桂枝汤,方证服法无一不符,但《伤寒论》以此方治中风,而遍见三阴三阳各篇,所宗乃风无定位,遍行六经之义,此以阳土剂而论,乃宗土居中央以灌四旁之义。土在地,其气湿;风在天,其气燥,天地之气,阴阳反作,其实理仍一贯,其用无异。
【原文】小阴旦汤。治天(行)病,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黄芩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右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者温饮白酨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去,利自止。
【校注】
[1]治天病:衣抄本为“治天行病”,当从。
[2]温饮:衣抄本作“啜”,当从。
[3]利自止:衣抄本作“自愈也”,当从。
【讲疏】
本条为小阴旦汤的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及煎服法。
立秋点之时位在西南,为一年之中暑热将去,秋季之凉爽即来之际。炎热属阳,寒凉属阴,故方名阴旦。而且西南方向,为月亮每月初升之方位,每月初三昏,新月初见于西南,“月本无光,借日之光为其光”,月,古代又有太阴之称,太阴亦脾土经脉之名,故小阴旦汤为阴土剂。
该时位之气化不足则阴凉之气当升不升,湿热之气当降而不降,阴凉不至湿热不去则身热,阴不恋阳则湿气外泄而为汗,热腾于上则头痛、目痛。阴土为脾,脾气不足则营运内结而腹痛,脾失建运而大便稀薄。脾胃失和则干呕。
方中黄芩苦平为君,可助金秋阴凉之气,其苦可燥暑气之湿,并可清下暑气之热。芍药酸收可助秋收之气以行敛降清肃之令,越上之热,得以敛降、清下,则头痛、目痛自止;外泄之湿,得内收之令则内收而汗出自止。芍药除营血之结闭,与甘草同用可除拘挛,营血通拘挛止则腹痛除,故以芍药为佐臣。生姜之辛与黄芩之苦同用,可开降脾土气机之痞塞,痞塞开则升降有序而上不作呕,下不为利,运化自如,故生姜为方中之监臣。大枣滋养营阴,可佐芍药和营养阴,故为方中之佐。甘草与生姜同用挟阳,与芍药同用益阴,使邪气去而阴阳复,故为方中之使药。且甘草大枣两甘草,与生姜辛药相伍,乃甘辛补脾之制,又有脾之化味苦药黄芩以接承土之气化,故此方乃补助阴土之方。
本方服后少时啜白酨浆一器以助药力,与桂枝汤啜服热稀粥相仿,均是欲借其水谷之气,但白酨浆为米汤酸化而成,有水谷之性,而又纯为水液,益阴退热之力较之稀粥更强,且酸能曲直,曲则敛阴清热,宣则通阳散营,于营结气痞者尤宜。
本条之小阴旦汤,即《伤寒论》之黄芩汤加生姜,或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去半夏。《伤寒》原文第172条云:“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太少合病为既有太阳表热,同时又有少阳之火郁,重点在于少阳,下利为胆火下注,故以芩芍清泻敛戢胆火为主;小阴旦证之身热,汗出实即太阳证,头目痛为少阳证;腹痛干呕下利则为病及中土,呕吐者不妨加入半夏,即黄芩半夏生姜汤。二书体系不同,方名如此不一。
【原文】大阳旦汤。治凡病自汗出不止,气息怯怯,身劳无力,每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脉虚大者,更为切证。
黄芪五两 人参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讲疏】
本条为大阳旦汤之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及煎服法。
本条主治文中,冒头有“治凡病”三字,提示此方所治,非但外感天行病,凡是见有下述征候者即可服用,包括内伤杂病在内。该条主证较小阳旦证深而且重,小阳旦证云“自汗”、“恶风”,此条则云“汗出不止”、“恶风”凉。“汗出不止”是阳气外脱,恶风凉是不但怕风,且些微之凉感也不能承受。这是由卫气虚发展为卫阳虚的表现,而且不但表阳虚,在里之气亦有所损伤,故见身体疲劳无力、呼吸微弱,食欲不振等脾气虚弱症状。腹中拘急,是因脾气虚而营血虚寒之证,如果脉搏虚而且大,则是中土气虚严重的表现,故更迫切需要用此方治疗。
本条方证较小阳旦证,不但阳气温升力不足,而且虚劳无力,这是脾气内虚,故在小阴旦汤中加固表兼能补中气之黄芪为君,又以补脾益阴之人参为之佐臣;腹中拘挛为营血结痹,故倍芍药以开其结,仍为方中之监臣;桂枝为小补方中之君,在此大方中已嫌其补力欠缺而屈尊为之佐臣;它如大枣可佐人参益阴健脾;生姜可佐桂枝扶中上之阳;饴糖、甘草可助芍药除血结,缓拘急,皆仍为方中之佐使。本方较小阳旦汤已增入助中焦气化之参芪,故无须啜热稀粥以增水谷之气。
本方与前治虚劳肉极之建中补脾汤,多黄芪五两,人参三两,而饴糖则少用一升,大枣少用三枚。本方与《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多用黄蓍三两半,并加用人参。《金匮要略》亦用于虚劳气虚证,与此主治略同,因此条所治已标明“凡病”二字,故包括内伤虚证;是内外兼治者,《伤寒论》中有小建中汤证,治伤寒心中悸者,诸方证互相参阅对照,其间精微异同,自然可见,甚而仅药量比例变化,其方义即大不相同,处方之规矩,确不可踰。
大阳旦汤之组织结构应如图:

【原文】大阴旦汤。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心中烦懑,胸胁支痛,往来寒热者方。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四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煮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疏】
本条为大阴旦汤的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及煎服法。
本方主治,亦如大阳旦汤,为内伤外感通用之方,其证系小汤证发展深重而成。
此证病机不但由于阴凉之气收降之力微,且有阴气之虚损。阴气损则阳独亢于上,故头目眩晕;津液亏乏不能上承则咽中干;胃气不和则干呕,食欲不振;脾病涉及肝胆,而寒热往来;其经脉气逆,卫气运行壅塞,故胸胁支?,烦满而痛。
小阴旦汤证有头目痛,为热在上,此汤证不云头目痛而曰眩晕,头目痛者,其脉络因热而运行受阻,头目眩晕为阳亢而动于上,乃精血因热而耗,阳失涵养而上越,故病情深重一畴。小阴旦证因营阴结聚而腹痛,气机痞塞而呕、利,此汤证则营血之结波及肝胆所辖部位而胸胁痛;气机之痞塞也由中腹延及胁胸,干呕加重;其小阴旦之发热为在表之热,大阴旦汤之热寒往来,为热邪内陷,尚未入里之证;小阴旦汤证有自汗证,乃湿热尚有外出之机,此大汤证已无汗出,亦是邪气趋里之表现。
本方在小阴旦方中加入柴胡苦平升阴者以代黄芩之君位,黄芩因禅让君位而屈降为佐臣;加入人参养阴补脾为之佐臣;芍药酸收破营结而为佐监臣之职;余药甘草、半夏、大枣和降胃气均为方中之佐使。
大阴旦汤之组织结构如下:

大阴旦汤即《伤寒论》之小柴胡汤加芍药而成。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亦治中风之方而遍及三阴三阳辨证各篇,与脾居中央以灌四旁之义同,仲景深知柴胡和胃之妙。详见拙著《伤寒论阴阳图说》第二章·二·六。
《伤寒论》小柴胡汤均要求“去滓重煎”与本大阴旦汤煎服法相同。
关于柴胡剂去滓重煎,论之者皆以为如此煎法可以和胃气,而为何如此煎法即可和胃气,今略陈管见于后。
其实,去渣重煎和胃气的道理很简单,无非是取浓度较大的药液,减轻胃负荷而已。
所谓胃气不和,是指胃的收纳水谷以腐熟、消磨、传送下达功能各个环节,不能互相适应。如胃之排空障碍则受纳必少,胃有积热,则消谷善饥,胃气虚寒则消磨无力而完谷不化,无论哪个环节出现不正常,都会导致另一环节上的气机紊乱,而减少这一“流水作业”中各工序不协调的最好办法是减轻工作量,使各环节都能顺利工作。但是用药若量小则起不到治疗作用,因此将药汁浓缩,以减轻胃负荷而使胃气得和,如《伤寒论》71条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亦是此意,“少少与之”即能减轻胃负荷,若与同量之水,而“急急饮下”,胃不和者必难以承受而病不愈。
又胃病者多有痰饮积聚,即如现代医学所谓之胃液滞留,胃黏膜充血水肿等,浓度大之药液,有利于痰饮的消除;浓度低,则会使胃中之液增加,不利于胃气和降。
上述阴阳二旦大小四方,为五行体系中之中土剂,此中土剂又分为阴土和阳土,以对应六合之上下,贯穿阴阳于五行之中。五行之土,可包容其他四行,故二旦处其他四神之统的地位。阳旦取象于立春日太阳初升之时位,阴土取象于月亮每月初升时位,有启动阴阳之义。阳旦可统东、南二方和春、夏四季,阴旦可统西、北二方和秋、冬两季,正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之易理。陶氏“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应当深知此六神汤中二旦之品位。《周易》原理,很可能是陶氏选录《汤液经法》方剂的依据,他善于用易理解决医学问题,如他在《本草经集注》中说:“经说阴干者,谓就六甲中阴干之,依循甲法,甲子阴中在癸酉,以药着酉地也”。奇门循甲术乃《周易》之分支,陶氏能通用于医学之中,于太极两仪之原理,必然常存胸中,运用一如。
【原文】小青龙汤。治天行病,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身痛,脉紧者。
麻黄三两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二两 甘草炙,二两
右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掠去上沫。次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令汗出彻身,不然邪滞不散尽也。
【校注】
[1]发热恶:衣抄本作:“发热恶寒”,当从。
【讲疏】
本条为小青龙汤之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及煎服法。
青龙为二十八宿星中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以诸宿合看,其形象龙而取名龙。古人观天象于春分昏时,其时此七宿初见于东方,东方属木,为春,春天草木皆青,故青为春木之象征,而于“龙”字前冠以“青”字而名之曰青龙。
春之气上承于冬寒收藏之气,主温升。冬日之冰冻得春之温升,则凝解而湿化上腾。若冬寒当去不去,则春之温升当至不至,而凝寒不化,阳气不升。比之于人,寒之不去阳郁于内则发热;寒凝不化则恶寒,水不得温化为湿则不蒸腾而无汗;寒则气结而不宣,水不化则内阻而气之出纳不畅,故而作喘;寒性收引,经脉寒则拘紧作痛;脉道收引则管壁紧,束而血流匆匆,故而脉见紧象。
小青龙汤中以麻黄苦温发越阳气为君,助春之温升即所以祛其冬气之寒凝,气温则水凝解而恶寒除;发越阳气则阳气之郁开而热自退;水蒸化而发越则汗出,邪气可随之外泄,杏仁苦(《本经》)甘(《别录》),杏为心之果,可益心火而抑寒水,《本经疏证》谓其“外苞血络,内韫生机,可疏其壅阻之痰饮而利气道者”,为之佐臣。桂枝“辛温散寒,和营血,止咳逆,吐吸”为佐臣。甘草甘温可调和诸药,协麻黄可宣气而不过泄,协桂枝则复阳而制水,协杏仁则下气而止喘,故为方中之佐使。
小青龙汤证为阳郁水结,故宣而泄之则愈。阳郁水结之宣泄,如天之降雨,在人则为汗,若汗之不透则邪气残留,故服后以大汗为宜。
此方在《伤寒论》中名麻黄汤,较本方少用甘草半两,杏仁用量为七十枚,主治太阳表实证及太阳阳明合病,其服药后反应,有要求“汗出宜彻(第48条)”及“微似汗”两类,宜参阅。
【原文】大青龙汤。治天行病,表不解,发热干呕,喘咳不已者。
麻黄 细辛 芍药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三两
右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掠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
【讲疏】
本条为大青龙汤之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及煎服法。
本条之证和小青龙汤证,均为外感天行病之邪气在表者,都是人体阳气温升之力不足抵御外寒而致,本条大青龙汤证又为平素中阳虚弱之人,水饮不化而结于心下,外感之寒邪在表而未除,其内积之痰饮亦动而应之,寒邪与痰饮同气相合,则气机壅阻,胃气上逆则干呕,肺气上逆则喘咳,寒束阳气而不伸则郁而发热。本条主治虽冒头无二旦汤之“凡病”字样,但其内容之痰饮,本系宿疾,故此方亦可通治内伤、外感诸病。
因本方证较小青龙证多中阳虚之病机,其证不但有小青龙证之表寒,而又兼有痰饮之里寒证,故去杏仁宣疏通利,而加干姜以温阳化饮为佐臣。细辛提曳痰饮中之寒邪附着,其辛烈之味可助麻黄驱寒邪自表而出,故亦为之佐臣。麻黄、细辛、干姜皆性峻猛,而麻黄、细辛又走散正气,故加五味子之酸敛益气,强阴止咳逆者为之佐监之臣,半夏味辛能开水饮之痞,下气能止呕吐咳逆,故为之佐使。细辛、麻黄均偏走气而走血之力逊,故加芍药除血痹,且可助五味子之敛降,故为方中佐监臣之佐使。甘草与姜同用可复阳,与芍药、五味同用则复阴,可调和诸药以益中土,故亦为方中之佐使。本方为内外兼治之方,药不专于表,故治表之药桂枝,亦由佐臣之位迁降为之佐使。
本方之组织结构应如下:

此大青龙汤在《伤寒论》中名小青龙汤,主治与此方略同,在《金匮要略》中用于痰饮水气等证。论之者多以为此方系治肺之方,本条却以肝木论之,似是相去甚远。其实主肺、主肝之说,本为一理,从肝说者,立足于五脏正气之盛衰立论,以青龙证为春木升发之正气不足;从肺而言者,以邪之所在处而论,乃以青龙汤驱邪外出。肝木肺金,原本一家,金木交互,互相易位,乃生理病理所系,欲知其详,请参阅拙著《伤寒论阴阳图说》·第一章·三节·一,恕不烦述。
【原文】小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打 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右四味,先以水一斗,煮粳米,熟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讲疏】
本条为小白虎汤的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及其煎服法。
白虎为二十八宿星中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以此七宿合看像虎而得名;春分之日黄昏,此七宿位于正西,而西方在季节应于秋,其色曰白,故名曰白虎。白虎乃四象之一,象秋气之凉降肃杀,西方地势高亢,水得凉凝收于下而为燥。秋之气上承接于长夏湿热之气,若秋之气不足则为湿热当去不去,收降凉燥之气当至不至。暑热不得肃降则为大热,湿气不得凉凝则蒸腾于外而大汗不止,水液不能内收则口舌干燥,大渴引饮,脉道因热盛而血流沸腾汹涌,故脉洪大有力。
小白虎汤中以石膏之甘寒质重性收而不涩者为君,以助人体收降凉凝之气,热气得以收降则如釜底抽薪;知母苦寒多汁,“主消渴热中”,能增液益阴而止其湿热之沸腾,此如增液以止沸,为方中之佐臣;粳米为肺之谷,种于水而茂于暑,暑天每株可消水数升,性能就大热中吸水以自救,立秋之后又必在干燥壤中,处暑之后再复溉以水始渐从秀而实。其化育于金秋,故能于大热中显其生机,吸水液以救其燥渴,为方中之佐臣;炙甘草甘平为土中之火药,可泻湿土中之热从小便而出,知母得之则甘苦调肾以至津液,粳米得之则益胃和中,为方中之佐使。
此方之煎药法用水一斗,煮取六升,较之他方用水之量大而取药浓度低,与大阴旦汤煎服法相反,之所以如此,当在于石膏之水溶率较低,水少则煎出石膏之有效成分少,必多用水才能多溶于水,近代河北名医张锡纯善用石膏,其方用石膏者,每言煎汤一大碗,频频服之,乃真知石膏煎法者。
本条小白虎汤即《伤寒论》之白虎汤,主治阳明经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者,在《伤寒论》中被列为白虎加参汤证,加参则有益气养阴之意,又用于暑热之证。然其要旨仍不失收降清肃。阳明足经之腑为胃,手经之腑为大肠,大肠与肺金相为表里,足阳明又称燥金之经,二书之原理,可互融通。
【原文】大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口舌干燥,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久不解方。
石膏如鸡子大,打 麦门冬半升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半夏半升 竹叶三大把 生姜二两,切
右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去米。内诸药,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校注】
[1]呷嗽:咳嗽而气急,呀呷有声之状。
【讲疏】
本方为大白虎汤之主治条文、方药组成及煎服法。
本方主证较小白虎汤证热燥之势虽减,但仍有余热未清,残湿未除,故仍有烦热而汗出,因其病程日久阴津缺乏,此舌干欲饮,呷嗽不已乃火极水枯之燥,故去知母之苦寒,而加入麦门冬,以引胃中阴津上达,泽润口舌之燥为佐臣,竹叶轻清解散在上湿热之余邪为之佐使,然而病程日久,湿热结为痰涎,阻于肺之气道,故而痰气相搏,咳喘气急,呀呷有声,故又用半夏,以下气去痰为监君之臣;生姜散饮降逆者为之佐使。
此条虽冒头亦未言“凡病”,但其证为迁延日久之外感病,已有内脏津液正气的损伤,虽仍有余邪未清,但其主证已属内伤病范畴,故此方乃以内伤为主,兼清外感余邪之方。
在《伤寒论》中,此方名之曰竹叶石膏汤,该方以人参代本方中之生姜,又增加麦门冬之用量,其主治为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服此大白虎汤后外感余热已清,仍有烦热口干等津液未复证,用之最宜,可为大白虎汤之善后剂。
大白虎汤的组织结构应如下:

青龙白虎大小四方,均治外感天行病,其小汤所治为外感实证,大汤则为外感内伤兼治之方,小方证病程较短,大方证多为病情较重或日久不愈者,小方均用四味药,乃一君三臣之制,大方则均用七味,(大青龙汤应从“一方无干姜,作七味”之说)乃一君三臣三佐之制。
此四首方剂中,大小青龙为助春温升宣发之剂,所宣发者乃冬寒水之气,所温升者乃阳热之气;大小白虎为助秋凉收降之剂,所收降者乃暑天湿热之气,所扶助者乃秋凉燥之气。青龙之性腾越,曲曲而动,归属阳旦系统;白虎之性威悍镇敛,归属阴旦系统。二者为一对阴阳,而主外感实证之始终历程。如《内经》所言“金木者,阴阳之道路也,生成之始终也”。
【原文】小朱鸟汤。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 芍药各二两
右五味,以水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稍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讲疏】
本条为小朱鸟汤之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及煎服法。
朱鸟为二十八宿星中井、鬼、柳、张、星、翼、轸七宿,此七宿组合成形,颇似乌,春分日黄昏,此七宿位于正南方向,南方属火,火色赤,故名曰朱鸟。朱鸟象征夏之气,夏之气炎热,其气淫盛则为火邪。火邪内扰,耗伤心真阴之气,则内生烦热,心神因阴气不足而不能守其舍而坐卧不安,心兼属土火而火邪兼及胃肠,则中土受其邪扰而水谷之消磨健运失常,故有时大便稀薄;火之性燥烈急迫,血因之而动,溢出络外则为出血;因火能炼金,金畏火刑,阳明手足经脉之气本燥,更不仼火燥之气,故血易动而外出,其腑胃与大肠出血则必由大便而出,血由火邪扰动而出,但不一定即时排下,时间稍久,则被火邪熏灼炼凝为瘀,而呈紫黑色如鸭肝。
心之真阴不足,应以能滋育真阴之药为君。若欲滋育真阴则非一般草木之品力所能及,需用血肉有情之品。《内经》中之五畜中,唯鸡有乌形,在《素问·脏气法时论》和《灵枢·五味》中,鸡均列为肾畜,肾属水藏精,其畜当具其气化特点。卵为化育之物,其黄在白包绕之中,白为阳气之精,黄有恋阳使之不浮不越之能,其形圆,为鸡脏腑之胚胎,尤具化育之基,滋益阴精之功。恋阳可引心火下潜,益精可使阴水上承以济心火,心火得以下潜且得肾阴接济,则神气安宁而烦躁除,且性收益心气,固涩助脾土之坚闭水湿而止泻,故以此为方中之君药。黄连味苦,色黄赤,苦为水之用味,火之体味,色赤属火,色黄属土,颇得火土一体之性。水之用在灭火,火之体气热,故黄连清热邪而不损心气;土主脾胃而藏营,小肠为心之腑,色黄赤则可清营血而厚肠胃,能止泻利便血,故为方中之佐臣。阿胶为黑驴之皮用山东东阿井水熬制而成,阿井之水质沉重可下达归肾,黑色之驴皮,可滋肾之阴血,且皮本属肺,肺为水之上源,其气清肃而质洁,故阿胶补阴血以濬血之源,洁水之流,则可监制鸡子黄之腻、黄连之燥,故为方中之监臣。黄芩、白芍二者,一可清气分之热结,一开血分之热结,清热除瘀者宜为方中之佐使。诸药同用有滋阴生血、清热除烦、润燥止血的功效。
方中阿胶、鸡子黄为血肉有情之品,诸本草谓之味甘,与芩连两苦同用可调肾之体用,肾气化增强,则水液上承以济心火,则热可除,燥得润,芍药得此两甘味之药则益阴血之力增,得芩、连两苦药,则有利于除烦。
此方乃《伤寒论》中之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该方在《伤寒论》中,主治少阴中风,风邪从火热化,热扰神明,有“心中烦,不得卧”,或少阴移热膀胱,见有“一身手足尽热”,血被热迫而下的“便血”证。
【原文】大朱鸟汤。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弱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方。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 芍药各二两 人参二两 干姜二两
右药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参、姜等五味,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一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内胶于内,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校注】
[1]重下:反复使用泻下法治疗。
【讲疏】
本条为大朱鸟汤的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及煎服方法。
大朱鸟汤证,系外感天行病中,有发热症状,其热本系在表之热,但误作里热,而用寒凉泻下法,其热不退,误为下之不足,而再次使用,乃一误再误之证。下法伤其中气,在表之邪热随中气之虚而内陷,蕴结日久,化为毒热,损伤肠中脂膜血络,而大便纯血。因清泻下药,性多寒凉而易致虚寒,虚寒与内陷之邪热格拒互争,则肠之蠕动加快以排便,故每日大便可达数十次,腹中绞急作痛如刀刺。病程日久,营血不足,中土消乏,肌肉失养而枯瘦如柴;失血过多,心神失养则心中不能安宁。
此条虽冒头未明言“凡病”,但其系几经误下伤正之证,不但有热邪内陷,亦有中焦虚寒,故此当为兼有内伤之证。其症状较小朱鸟汤证重而深。小朱鸟汤证因内生烦热而坐卧不安,此证虚损加重而见心中不安,乃为由虚烦转为怔忡;小汤证之下血为“时下”,间隔时间较长,此证则“日数十行”,次数骤增,而且伴有腹中绞痛如刀刺,其痛若亦大,因痛程日久,并见身体虚弱,枯瘦如柴,已有严重的虚象。
大朱鸟汤证较小汤证病邪趋里而中土虚寒,故加人参扶中土之气为之佐臣,加干姜之温中复阳为之佐使;干姜与黄连同用,燮理阴阳,可止腹痛于顷刻之间,人参与黄连同用,可益气阴清内热,止烦安神。
大朱鸟汤之组织结构如下:

【原文】小玄武汤。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术二两 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讲疏】
该条为小玄武汤的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及煎服法。
玄武为二十八宿星中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此七宿合看像龟之形。
龟为水中动物,其甲色黑,故称之玄,龟壳坚硬,如武士所披之甲,故名玄武。玄武为四象之一,春分日黄昏在正北方位,正合北方冬寒之水象。
据说玄武之说起于西周之前,汉初准南王刘安作《准南子》,其《天文训》中说:“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兽玄武”,玄武自此明确了与北方的关系;至太史公作《天官书》谓“北宫玄武”,玄武作为北宫七宿的总称由此确定。西汉中叶之前,以灵龟为其象征,至西汉末年,又以龟蛇相交为其象征,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为避天尊圣祖玄郎(神名)之讳,改称为真武。
冬寒水之气过盛则为寒淫之邪,平素寒水之气过盛则肾之阳气不足而呈虚寒之象。素有肾阳之气不足之人,复感受寒水之淫邪,则两寒相并,如雪加霜。肾阳之气不能温煦,则下焦之水湿不得化气而寒冱于内,发为小便不利;下焦水湿阻遏阳气不能敷布,则原本虚衰之肾中阳气更不得燠土以温四末,可见四肢凉而不温;阴寒之气结于内,气机不通故而腹部作痛。
方中附子色黑质重,下达入肾,性大热可温补肾中阳气之不足,为方中之君。茯苓淡渗利水,除肾水之壅结,水去则阳畅,所谓“通阳之法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也”,故为附子之佐臣。肾气虚微不能燠土,则中焦之气不足而水湿不化,生姜能温脾土散水湿,亦为方中之佐臣。复以白术之苦燥崇土制水,以助肾行水之用,及芍药破阴结,止腹痛者为方中之佐使。总之,此方以温中下焦之阳,渗利下焦之水湿为目的,阳复水去,诸证自愈。
《伤寒论》中之真武汤与此方方药同,其主治尚有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症状,并治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但此两证却与下大玄武汤证之大便鸭溏,腰背沉重雷同,可以互参使用。
【原文】大玄武汤。治肾气虚疲,少腹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鸭溏。
茯苓三两 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 芍药二两 干姜二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校注】
[1]四肢清:四肢清冷的意思。
【讲疏】
本条为大玄武汤之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及煎服法。
本方证是由小玄武汤证之肾气“不足”发展加重至“虚惫”而致。此证肾阳虚弱,其症状由“四肢冷”加重至“清冷”;不但有小便不利,而且出现了“大便鸭溏,日十余行”脾土虚寒的症状;小汤证中有腹中痛,此条虽未言腹痛,但言“少腹冷”,其腹痛证必然仍有存在,不言腹痛是省略文。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之经脉循腰背上行,膀胱经脉因寒而运行滞涩,则可见腰背沉重。
大玄武汤由小玄武汤去生姜加干姜,再加人参、炙甘草而成。小汤中用生姜意在散水湿,此方用干姜意在复脾阳;病涉中土之虚故加参草两甘以助脾用,即以充肾体;参草与姜附同用则脾肾之阳皆可恢复,而内外之寒皆去而不返。故姜、参可为方中之佐臣,炙甘草可为之佐使。
此证虽未言治外感内伤,但其证尽管由外感而来,发展至肾阳疲惫阶段,外感之邪亦多寒化,其治疗应以内复阳气为主,故亦可谓之内伤病。
大玄武汤之组织结构应如图:

朱乌玄武大小四方,均为治外感天行病之正气不足者。或因禀赋素弱,或因误治,或因病程日久。其淫邪之特征,以心、肾两脏之气淫盛为特点,心为火邪而阴虚,肾为寒邪而阳衰,其小方证均较大方证病势轻,病位浅,所涉范围小,其用药则小汤均用五味,大方则系在小方中加两味而成。
朱乌、玄武,均为助本脏正气所伤以祛邪,即扶正祛邪法,如心之气为火热,热伤阴生燥,故朱乌汤以滋阴为主兼清热邪;肾之气为寒水,寒水易伤阳,故玄武汤以温阳为主兼渗水邪。此心肾两脏之病,以寒热为辨,外感病中,寒热二证乃水火二脏正气状态之反映;辨阴寒和阳热症状,在五脏辨证中应着手于心肾。如《内经》所言:“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其用如此。
【原文】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玑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药名之,亦推主之义也。
【校注】
[1]六合:上下加东西南北谓之六合。
【讲疏】
本条系陶弘景为六神方剂的主药和功用所作的总结。并指出了《伤寒论》中方剂与此方同而名不同的原因。
关于此六神方之主药,讲疏各方之组织结构时均已详述,兹不重复。
基于天人合一思想,陶氏把此六方对应于上、下、南、北、东、西之六合,认为此六方的组成,符合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对应天地四时之气化,用来调整五脏气化的失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旦证之病机在于阴阳的升降失常,阳气不升,阴气不降则上下不能交通而痞塞。阳旦证如春季温升阳气之力不足,而冬寒收藏之阴气不降,气机痞塞于阳土胃,故见干呕等证,治则宣、温、升阳气,阳气升发则阴气自降而痞除。阴旦证如秋之凉降之气不足而暑夏之溽热不收,气机痞塞于阴土脾,故证见身热下利,治则宜扶阴气之凉降内收,则阳热去而痞塞开。
阴阳二旦为中土脾胃之剂,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可调节各脏寒热燥湿之气,可使在下之阳上升,在上之阴下降,故陶氏云可升降阴阳。
青龙白虎二证之病机在于气机的宣发与收降失调,宣发收降失调则内外出入失常,宣发乃春木之气,收敛乃秋金之气,故出入失常谓之金木相离。
青龙证为春木宣发之令不行,而金秋收敛之气亢盛,收之气亢则阳气不宣,敛气亢则水不蒸腾,故青龙证务必使内郁之阳气与水饮外越,使其汗出而解;白虎证为秋金收降之气不足而春木宣发之势有余,因而大热、大汗,故治疗又应助其收降水火,而汗止热清。此即陶氏所说能“交互金木”。
朱乌、玄武二证之病机在于清滋之气与温渗之气不能协调,真阴可以清滋,而上达心火之中,火中之水方可谓之真阴;真阳之气可温以化水,而藏于肾水之中,水中之火方可谓之真火,真火即真阳之气,此清滋与温渗失调则为水火不济。
朱乌汤证为肾中真阴不能上承于心以济心火,因而失于清滋,热不得清则烦,燥不得润则血动而出,故朱乌汤之功在于清滋;玄武汤证为真火不能下潜以温肾水,肾水不得其温则寒而不化,不易排出而见小便不利,寒冱于内,遏虚疲之阳,容易出现腹痛和四末清冷症状,故玄武汤所用为温渗之药,这是陶氏所说的此二方可以既济水火。
综上所述,此六神方实际上是法于天地四时之气而组织的方剂,其功用能调整脏腑气化之余缺,同时此六方亦是三对阴阳之方剂,可以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目的。故此,陶氏称此六方“乃六合之正精”,“乃神明之剂也”。
关于陶氏所论,《伤寒论》与此六神方方名异同之原委,仲景虽有“避道家之称”的问题,但是也有其实际需要的问题。所谓实际需要,是指《伤寒论》乃是三阴三阳体系,与此五行体用辨证体系有所不同,因此决定了方名的不一。笔者在《伤寒论阴阳图说》中有专篇论述,恕不赘言。
治外感天行六神大小十二方,共用药28(小阳旦汤中热稀饭不计在内)种。其中小汤共用18种,小阴旦汤用6种,青龙、白虎各用4种,余方皆用5种。大汤共用药25种,朱乌、二旦各用8种,余方皆用7种。此十二方中,黄芪、柴胡、麻黄、鸡子黄、阿胶、杏仁、知母,计七种药物,为前诸补泻方中未用者,除此七种外,半夏、粳米、白酨浆、苦酒计四种药物,皆为前五味五行互含25种药表中未列入。
六神方所用28种药中,辛味药有桂枝、细辛、姜、附子、半夏、麻黄(《本经》谓味苦,据功用列此)计6种;甘味药有黄芪、人参、甘草、茯苓、大枣、麦门冬、阿胶、鸡子黄、粳米、饴糖计10种;酸味药有石膏(《本经》谓味辛,《别录》谓味甘,今据气化功用列此)、五味子、芍药、白酨浆、苦酒计5种;苦味药有柴胡、黄芩、黄连、白术、竹叶、杏仁、知母计7种。
关于六神方用药种数参差不一,所用药物多甘避咸的原因,以及按味取药的根据和规律问题,由于笔者水平所限,尚不能圆满解答,谨将六神大小汤方用药情况列表如下:
表13
方名



芍药
甘草
人参
半夏
桂枝
黄芩
大枣
麻黄
石膏
鸡子黄
黄芪
柴胡
附子
杏仁
阿胶
细辛
五味子
麦门冬
白术
黄连
竹叶
知母
茯苓
粳米
饴糖
白酨
苦酒
阳旦
√生

阴旦
√生

青龙

白虎

朱乌


玄武
√干
阳旦
√生

阴旦
√生


青龙


白虎
√生

朱乌
√干

玄武
√干

注:表中“√”号,指同列表头所示药名,“生”、“干”分别指“生姜”、“干姜”。
方名
药物种数及味属分析
阳旦
2辛,2甘,1酸,共5种
阴旦
1辛,2甘,2酸,1苦,共6种
青龙
1辛,1甘,2苦,共4种
白虎
2甘,1酸,1苦,共4种
朱乌
2甘,1酸,2苦,共5种
玄武
2辛,1甘,1酸,1苦,共5种
阳旦
2辛,1酸,5甘,共8种
阴旦
2辛,1酸,3甘,2苦,共8种
青龙
4辛,2酸,1苦,共7种
白虎
2辛,3甘,1酸,1苦,共7种
朱乌
1辛,4甘,2酸,1苦,共8种
玄武
2辛,3甘,1酸,1苦,共7种
-------------------------------------------------


青龙汤之组织结构如下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2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20-5-9 18:29

发表于 2020-4-19 00:43: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07:32: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