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10-16 09: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全国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和基本药物制度背景下,乡村医生承担的工作不断增加,村医的地位及相应的福利待遇却在下降。不少村医迫于生计,已无奈改行,仍坚持的也有很多由在诊室坐堂变成“游医”。(10月15日《京华时报》)  医改,改到了村医,结果不是让村医更吃香了,生活得更美好,而是让村医发现自己越来越濒临绝境。原先,村医收入基本都是一般诊疗费和药品差价构成,今天,基本药物制度要求村医必须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按中标价实行零差率销售,执行统一定价,同时不得购进非基本药物,这块收入没了,据说国家会给与一定的补助。这种补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何,是大可存疑的,因为村医水平千差万别,让他们吃大锅饭无疑是愚蠢的制度和政策。
  作为基层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体,村医长年累月扎根在基层,最知道乡里乡亲的安危冷暖。村医半农半医,天然连接着农民和政府医疗卫生纽带,尤其是今天,青壮年很多都在外打工,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他们多少都有些小病,让他们跋山涉水地出村看病,又不太可能,村医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如果医改涉及到村医,无疑第一项要做的工作就是让他们变得更加吃香,让他们的劳动获得更大的报酬和收益。
  但是,实际来看,村医遇到了难题,因为政府的补助不到位,村医收入锐减,让他们看不到希望。其实,即便补助到位,也难以让他们因为收入上涨而更加爱岗敬业,全身心为农民服务。就像政府难以做到让农村教师成为香饽饽一样,村医也必定成为少有人问津的职业。靠政府补助留住村医,这已经不太现实,有必要进行反思。
  笔者认为,医改的重点是在大医院,末梢是乡镇医院,至于村医,完全可以让他们凭借自己的水平自由行医,因为他们覆盖的医疗卫生保障范围非常有限,最多不过十里八村,一般而言就是本村的千儿八百人。而且,他们诊疗的基本都是小病,农民有个头疼发热就在家门口看病,也仅此而已。
  之所以有感而发,是因为笔者一亲戚就是村医,水平较高,医改前收入不错,医改后收入锐减。他十分困惑,劳动量加大,所得不增反降,这种医改还叫医改么?儿子儿媳也都是村医,今后该怎么办呢?

信息来源:红网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2-10-16 09:58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