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50

梅核气点

容姑娘中医馆 于 2017-1-24 09:20 发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4 09: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 摘手设置分享收藏
针刺治疗梅核气
2010-11-25  superghost  + 关注献花(1)
  梅核气是因情志波动,气机不畅所致咽中有梅核阻塞感为特征的疾病。针刺治疗梅核气方法可总结如下
一辩证取穴
临床证候分类如下
(1)痰气互结(2)肝郁气滞
肝郁气滞
1取穴:上廉泉、足三里、阳陵泉、阳辅、太冲。
梅核气,见《赤水玄珠》卷三曰:“多由肝郁气滞痰凝,咽部痰气互结所致”。患者自觉咽喉如有梅核堵塞(亦即《金匮要略》所谓“咽中如有灸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其病机为内伤七情而致。故治以解郁化结,疏畅气机为大法。足三里为下合穴,合治六腑,调理脾胃。阳辅、阳陵泉分别为足少阳的经、合二穴具有疏肝利胆,清热利湿之效。太冲为足厥阴经的原穴,能通达三焦之原气,具有平肝理血通络之功。上廉泉清咽利喉,诸穴同用可行气活血,解郁化结,清咽利喉,疾病自愈。
痰气互结
1取穴 天容平下颌角,在胸锁乳肌前缘。
朱丹溪云:“治痰必须调气,调气必须豁痰。”本病由于肝气郁滞,脾胃失于和降,痰气交阻,上激咽喉所致。气滞、痰凝是本病主要的病理变化,故疏肝解郁,降逆化痰散结为本病之治疗大法。盖气本元形,忧则气滞,聚而似有形而实则无形。梅核气之因,乃痰气搏结而成,郁怒则伤肝,伤肝则气滞不畅。忧思则伤脾,脾伤则津液不得输布,则聚成痰。痰气相搏,三焦不利结于咽喉,如有炙脔,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梅核气是也。所以《医宗金鉴》云“咽中如有肉脔,咽中有痰如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即令梅核气也,此病及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灵枢·刺节真邪》:“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日真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不得息,请言振矣……”取之天容。《针灸大成》:“主喉痹寒热,咽中如梗,瘿颈项痈,不可回顾,不能言,胸痛,胸满不得息,呕逆吐沫,齿噤,耳聋耳鸣。”取天容穴治之。治疗咽喉肿瘤、失音等症时选用天容穴,收效神速。偶遇梅核气患者试之,立效。遂弃常规穴位,每每一次告愈。天容穴可调咽喉部经脉,因心经“上挟咽”,脾经“挟咽”肝经“循喉咙之后”。故针天容可疏肝理气,消火化痰
2取穴  廉泉、膻中、列缺(双)、合谷(双)、太冲(双)。刺灸法:针刺廉泉穴,仰头取之,向上刺入5分至1寸。膻中穴,两乳之间仰卧取之,向上沿皮刺入5分至1.5寸。艾柱灸8至15min,手法用平补平泻法。列缺穴(双),沿皮刺5分至1寸,加艾柱灸8至15min。合谷穴(双)直刺5分至1寸。太冲穴(双),直刺5分至1寸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min。
廉泉穴属任脉,为阴维任脉之会,用以降逆化痰。膻中穴为气之会,用以行气开郁。列缺穴手太阴之络穴,具有宣肺散结之功。合谷穴手阳明之原穴,善治喉痰。太冲穴足厥阴原穴,有舒肝理气开郁化痰之功。膻中、列缺二穴,针后加灸有行气开郁宣肺散结作用,取效快捷,疗效显著。
3取穴  人中(雀啄手法),内关(提插捻转泻法),三阴交(补法)。痰多加丰隆、行间穴,均用泻法,15d为一疗程。
中医认为梅核气是由气滞痰郁,痰气郁结于胸膈之上所致,人中、内关、三阴交三穴合用,补泻兼施,调阴阳使之平衡,理气血使之充和;并加丰隆、行间穴疏肝理气,和胃化痰,气下痰消,故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二特定穴的选用
1  取太冲、三阴交、丰隆、内关、鱼际,咽喉肿痛加合谷,声音嘶哑加哑门。均用泻法,得气后留针2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d,1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本病多由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机不利,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两穴共用有疏肝理气,调理气机之效。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交会穴,能开胸膈之郁结。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可化痰散结。鱼际能清肺热,利咽喉。诸穴合阴阳和气血的功效。
2  取内关、太渊、鱼际、廉泉。 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针内关,直刺1.5寸,得气后小幅度捻转,令患者感放散到前胸;再刺太渊、鱼际,得气后行针,病人感觉喉部湿润清爽;最后针廉泉,用2寸毫针直刺,有针感后,将针退至皮下再向左右金津、玉液方向透刺,而后拔出。内关、太渊留针15分钟后,再行针1次,同时告诉患者喉部无异物,胸闷平复。患者会不由自主的做吞咽动作,感到咽部清爽,胸闷好转。所以针刺“梅核气”一定要结合暗示,从而使疗效更佳。30分钟后拔针。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针刺内关可达到清热,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太渊为肺经之原穴,肺经循行气管、喉咙部,横行腋下至太渊、鱼际,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太渊、鱼际合用,养肺气润喉咙。配以廉泉透刺金津、玉液以调气机、利口舌。诸穴合用,起到调阴阳,和气血的功效。
3  取穴 照海、太溪两穴,双侧交替使用。以毫针在穴位上直刺0.4~0.8寸,留针20分钟,间隔10分钟捻针1次;每天行针1次,6次为1个疗程。
,照海和太溪两穴,前者是八脉交合之一,通于阴跷脉。《针灸大成》“八脉交会八脉歌中‘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隔喉咙’”。由此可知,照海穴治疗咽喉部的病变有独特的疗效作用,后者是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说明针刺该穴有调整内脏功能的作用。因此,针刺太溪穴亦可治疗梅核气,所以,两穴合用,能提高梅核气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三  结合现代医学
令患者正坐,取双侧翳风。方法:与外耳道方向平行进针,诋颞骨茎突尖端骨质后退针,改变方向,使针尖抵达茎突尖端后缘与软组织的结合处,得气后行雀啄术,令针感传至咽部。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咽部神经官能症比较相似,咽部的肌肉由横行的咽缩肌和纵形的茎突咽肌构成。茎突咽肌起自颞骨茎突,位于颞骨茎突内侧,向内下没入咽缩肌,有提咽的作用。笔者认为,梅核气源于咽缩肌痉挛所产生的局部刺激,患者保护性的空咽动作也证明了咽缩肌痉挛的存在。本病由于咽缩肌痉挛现象的存在,咽部气机不畅。笔者建立了针刺翳风的思路。经临床对照观察发现,针刺翳风疗效优于理气化痰的对照组。翳风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文献均位记载其对梅核气的治疗作用,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也未及咽喉部。翳风部位于耳后,针刺入络可达茎突尖端后缘与软组织的结合部,刺激该处咽缩肌,从而缓解其痉挛,使咽部纵向肌肉得到放松。
四经验穴
梅核气点位于手掌劳宫穴稍向下,即掌面食指与中指缝后1寸处。常规消毒皮肤,以1寸毫针针刺,进针0.3~0.5寸,强刺激,让病人张口做深呼吸,憋住气,持续数秒钟后,再作吞咽动作。反复上述动作,直至症状消失或减轻,病人自觉咽部轻松舒适为止,然后出针。取穴宜男左女右。
梅核气穴为经验穴,临床治疗梅核气有显著疗效。针此穴有疏肝理气、利咽、镇静安神的作用。多数病人针时即觉症状消失,1次即愈。此法简便易行,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1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7-1-24 09:22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09: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验穴,见效快。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