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7-8-24 07: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中医的圆运动学说对于理解中医理论和指导临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从《四圣心源》一书中加以探讨。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卷 一·天人解·阴阳变化》中论及阴阳的升降运动,生成了五行,
他特别提出“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为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其核心思想的简单的记忆法就是: “木火升,金水降,土在中间转。”
黄元御的私淑者民国之人彭子益亦云: “五行之病,皆运动不圆,作用分离,不能融合所致也。”
即黄元御重视人身中枢轴引起的圆运动,“一气周流”的正常与失常形成了人的生理与病理的状态。
1 释“圆”
《说文》云: “圆 而 神。”《易 · 系 辞》: “天 道 曰圆,地道曰方。”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云: “圆者天体。天屈西北而不全。圆而全,則上下四旁如一,是为浑圆之物。浑圆則無不均之处也。”

似认为圆有完全对称之意,引申为不偏倚,完备,周全,宛转,滑利,使之运转无碍,圆合、圆整、圆融等义,

但基本意义在于: 一是运动和结构有规则,规而不折,强而不硬,软而不弱。
二是运动以旋转为基本形式,
三是运动是流畅圆润的。
2 人身圆结构和圆运动的实存性
众所周知,大至天体运行、小至电子绕行,由于各种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无不时刻进行着圆运动,人为天地化生长养之物,亦应遵循此道。
2.1圆结构的实存性
人体表里脏腑经各自的相互络属组成了若干个成套的环路;
手阳明大肠经左之右、右之左,完成了左右为轴的圆运动;
任督二脉同出而会于头,完成了前后为轴的圆运动;
阳维维络一身之表,而阴维维络一身之里; 带脉的出现: “起于季胁,回身一周,环腰如带,诸经之约也。”

就更明晰地说明了人的圆结构的存在,其他如人的外形、体腔、筋脉肉皮毛骨、骨关节孔窍这些圆之结构的事实存在不可抹灭,进而让人思索其运动之可能与规律所在。
2.2 圆运动的实存性
从经络而言,手三阳 从手走头,足 三 阳 从 头 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腹,而手三阴又从胸腹走手,这就完成了在人体上下内外的阳气输注和营卫流行的一个大圆运动。

如《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营气运行》中云: “营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手太阴之寸口始……终于两跷、督、任,是谓一周也。二十八脉,周而复始,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五十周毕,明日寅时,又会于寸口。此营气之度也。”

《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卫气运行》: “卫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足太阳之精明始 …… 自阴跷 而复合于目,交于足太阳之精明,是谓一周。如此 二十五周……脾复注于肾,是谓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卫气入于阴则寐,出于阳则寤。一日百刻,周身五十。此卫气之度也。”

其他如气的呼吸之气的弥散、血液的运行、淋巴液的流动、神经冲动的传导、饮食物的运化等,莫不在各种交错盘杂的圆结构中运行着。

3 圆运动的规律性
田进文等认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阳升于左、阴降于右) ”,是人体脏器分布及其功能发展方向上的一个几近严格的规律。
人体内脏从整体上看是一幅自然天成的太极图,这构成了人身圆运动方向的基本内在规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不足西北 …… 地不满东南。”
即事实上,天地的运行并不总是圆满 而对称的,故 其对地势,人之大脑、脏器的性用而言均非完全对称,
即不对称性普遍存在,而不对称意味着可以分阴阳,故圆的形成就可能有两个焦点,即圆的形状有可能是变形的而非正圆,但关键是要首尾相连、接替和延续、常运不停,周而复始。

圆运动的重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枢轴一定要转,且动而有制。

彭氏云: “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滞轴停,轴则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中医的生理、医理,只是运动轴的旋转去运动轮的升降,与运动轮的升降来运动轴的旋转而已。”
圆运动的滞滑徐疾状态取决于居中的枢轴状态。以三焦上下而言,则脾胃居中; 以表里层次而言,则少阳半表半里居中; 以人的纵向而言,则任脉督脉居中。
这并非矛盾,而恰恰说明人体存在各种圆心和轴向的圆运动。
轴有大小、长短、偏正、纵横,形成小圆、大圆、偏圆、正圆、纵圆、横圆,同心圆或异心圆,单圆或复圆等。

其中运行着精、气、血、津、液,而至为重要的还有神。比如窍道肌肤的感觉痛痒、耳不聪目不明,嗅而不闻,记而不能忆,皆与神机受阻相关。
这些人身上层叠、交错、平行的圆,在上下前后内外细密地交织分布,共同完成彼此间无时无刻不在持续的信息和物质交流,即阴阳间的气交。
如果停止,即若《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陈之理: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4 圆运动观的现实意义
4.1 可以解中医认识之惑 。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偏见》中云: “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如厥阴风盛者,土金之虚也……以六气之性,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

“然上之燥亦因于下之湿,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脚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
若知此理,人身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燥湿并存的疾病混杂状态似乎就可以找到根源了。

故若以圆之运动观,来解释升与降、出与入之力量并不是同一直线上的相互抵消,而是各自在不同方向上产生了转动的力矩,形成了相应的圆运动。
则滋阴与燥湿之间的作用不可抵消,温阳与清虚热之间并行不悖的道理似乎更易理解。
譬如水车,此边汲水的同时,彼边即在倒水,此边升一分,彼边即降一分,且升且降,完成旋转运动,此边升至最高,彼边则降至最低,循环往复,无有穷已。
对一气的圆运动而言,仅观某一微观局部或点,也许是“全”或“无”式的出现、消失,但以更大的范围、更长的时间观之,则见其更清晰的圆周轨迹。

故我们难以否认在营卫五十而“大会”之前,两者就可能彼此已经在脉内外进行了无以计数的“小会”,这样不断进出的圆运动似可解释津液何能入脉为血,而血可泌津为汗。
4.2 可以拓宽治疗思路,完善治疗方法
《四圣心源卷四·气积》中云: “气盛于肺胃而虚于肝脾,故肺气可泻而肝气不可泻。气积胸膈右肋,宜泻肺胃以降之,气积脐腹左胁,宜补肝脾以升之,此化积调气之法也。”

彭氏亦云“六气者,人身的原素。六气和合,则为生命。一气偏 见,则 为 毒 质……因一气之偏,而欲去之,毒质去原素亦去矣。故治六气之病,以运动五行之圆为主,只知去六气的偏气,可乎哉?”
提醒我们在治轮之时,定要掌握用度,切勿过纠一气之偏,须防该气之亡而失圆之运动。

黄元御在设六气治法时,重视中气脾胃的温升与温降,确定通利中轴以恢复圆运动升降的治疗思想。
如治疗厥阴风木的桂枝苓胶汤、太阴湿土的术甘苓泽汤、治疗太阳寒水的苓甘姜附汤里都用到了茯苓来健运脾土,除去水湿。
其喜用法夏、黄连、黄芩,降中有燥,清中亦有燥,却又防燥利过度,而兼顾阴血之柔润,
重视桂枝-白芍、黄连-白芍、柴胡-白芍的配伍应用,使上焦甲木相火下降,肾水之源在上,津润而通,上水下布,肾水得济,则风木自平,圆运动复圆。

而合理的治疗应同时 考 虑多个相 关圆的复常,以小柴胡汤为例,以半夏生姜“和胃气”,恢复三焦上下的圆运动; 以柴胡、黄芩外疏内清,恢复表里平面的圆运动,可“濈然汗出而解”。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明杰教授在师从眼科大家陈达夫前辈之后,结合金·刘完素提出的“玄府气液”学说,认为玄府结构至微至细,致病具有广泛性,变化多端。
诸因可致玄府闭小、闭密或闭合,使气液、血脉、营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所致。
人身玄府、腠 道 其“形”与“行”皆与“圆”有关,提出辛味药可开发玄府郁结,其中包括芳香开窍药及虫类走串药。

芳香开窍药气味芳香,善通关走窍,透达玄府之窍; 虫类药宣通气血,最善钻剔搜邪“通络”; 咸可补润,既可扫清堵塞玄府之痰、瘀、郁,又可以荣养、支撑、衰萎塌陷之玄府,
使通道恢复 “圆”的形态稳定与通利,使血随气运、神机宣行。
故常用补中益气汤加“辛散风药”麻黄来治疗视力下降,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暴盲,咸润虫药来治疗顽固痛痹、癌痛取得良好效果,此为加意体内脾土大圆和局部玄府小 圆 畅通的良好示例。

小结

诚如《四圣心源·天人解》中开篇即言: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

此种一 气之圆运动“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广泛地存在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脏腑细胞之内,所以若能以此圆观天人,医理或可易明哉!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1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7-8-24 09:10

发表于 2017-8-24 09: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