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1222

奔豚

云天 于 2013-4-12 14:18 发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2 14: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肾之积证。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以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心悸头晕,久而喘咳、骨痿、少气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为五 积之一,属肾之积。《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豚,即小猪。奔豚一由于肾脏寒气上冲,一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从证候表现看,类于西医的胃肠神经官能症 (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及冠心病、心血管神经症等。
              叶霖《难经正义》:“贲豚者,其状如豚之奔突,以豚性躁动故也。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者,少腹,肾之分部,由少腹上冲至心下而止,上下无定时也。喘逆者,足少阴之支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肾气上冲故也。肾主骨,故骨痿。肾不能纳气,故少气也。……按:《伤寒论·太阳篇》曰:‘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其发汗虚其心液,脐下悸者,欲动而上奔也,故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保心而制水液。又曰:‘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此言发汗既伤其血液,复用烧针令其汗,是又伤其血脉矣。血脉受伤,则心气虚,加以寒凌心火,故核起而赤,心虚气浮,则肾气乘而上奔,故灸核上各一壮,以通泄其经气,更与桂枝加桂汤,散寒邪以补心气也。此两节论外感误治之证,与积久而成者有间。《金匮要略》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此言肝胆因惊骇为病,木者,水之母也,子病发惊,母亦随而上奔也。余三病亦因惊发而得,非奔豚,不为详解。又师曰:‘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之,皆从惊恐得之。’此因惊则伤心,恐则伤肾,心肾水火之气虚,而不能互相交感,则肾之虚邪,反乘心之虚而上奔也。故总其治曰:‘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观《金匮》两条,与本经之义相近,然同因惊得,而有肝胆心肾之异。况外感积聚之不同,是受病之因,传变之理,不可不察,岂独奔豚一证为然?”
⑶《伤寒论·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金栋按:心阳虚欲作奔豚的证治。
《伤寒论·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金栋按:心阳虚已作奔豚的证治。
⑷《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之,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金栋按:本篇对奔豚气病的病因、证治作了讨论。奔豚气病的病因虽有不同,然发病均与冲脉有关(按:《素问·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及《素问·痿论》、《灵枢·五音五味》、《逆顺肥瘦》、《动输》、《海论》等多篇亦都有冲脉的循行,可互参)。其主症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或至咽喉。在治疗方面,如为肝郁化热气冲的,可用奔豚汤养血平肝,和胃降逆;如因外邪致阳虚寒逆引起气冲的,宜外灸核上以散寒除邪,内服桂枝加桂汤调和阴阳,平冲降逆;如因误汗阳气受伤,水饮有上冲之势的,治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培土利水,以防冲逆。
⑸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十三·气诸病·贲豚气候》:“夫贲豚气者,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若惊恐,则伤神,心藏神也。忧思则伤志,肾藏志也。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上下游走,如豚之贲,故曰贲豚。其气乘心,若心中踊踊如车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不定,妄言妄见,此惊恐贲豚之状。若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极,呼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此忧思贲豚之状。诊其脉来触祝触祝者,病贲豚也。肾脉微急,沉厥,贲豚,其足不收,不得前后。”
中药治疗附方治汗后奔豚(误服发汗药,引起小肚子胀痛,有气上冲,“如豕之奔突”,故名奔豚):
附方茯苓  一两、炙甘草二钱半、桂枝三钱、大枣二枚,用劳水二升煮之,煮至一升,一次服完。一两服两次。
此病是一种发作性疾病。主要症状是发作时,先感小腹有一股气窜动,顶撑胀痛,且自觉气从小腹奔跑上冲到心胸,乃至咽喉,甚至发作欲死,发作后又渐渐缓解平复,发作时,其上冲之状,顶肝抬肺,难受至极。
桂枝加桂汤,治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灸其核上各一壮,此方主之。
方药:桂枝五两 白芍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歌曰:
气从脐逆号奔豚,汗为烧针启病因,虽取桂枝汤为用,桂用五两肾奔豚。
解读:
这是风寒表虚自汗之人,被烧针后,(烧针,又称温针或针柄灸)又迫其汗出,伤了心气,心气受伤,不能下交元阳,则肾气寒而水气滞,加之针处再被寒邪侵入,两寒搏结,心致挟肾水之邪而凌心,故寒气从小腹上逆至心,必发为奔豚。这时应再灸其肿大发红而核起之处者,是欲杜绝再入之患。
用桂枝汤进行治疗,可以和营血而通心阳,可以解除外患,加重桂枝药量者,欲壮心阳而通肾气,暖水藏而去水邪也。
这是人体气化功能,表里相贯的道理,我们应当从药量的使用上有所掌握。
欲作奔豚证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汤主之.
方药:
茯苓 桂枝 甘草 大枣
解读:
太阳主一身之表,在外之气称卫气,在腑曰膀胱,有水称寒水,称津液之藏,外卫之充,全赖腑之津液气化升腾,膀胱气化又赖少阴水火二脏既济之交蒸,故曰肾之温煦,在上汗为心液,阴中有阳,故曰汗出可伤心阳,在下,水汗同源.而阴阳同位,故曰此治发汗后而伤肾气也.汗后心气不足,而后肾气乘之,何以得知?脐下悸也,肾中有元阳元气.与肾气奔豚之理同,而病势稍浅,故称欲作奔豚.
为何奔豚证与第一段,奔豚证的定义不尽相同?
近代中医书籍多于此证混谈而不分,故临床能用者较少。
虽仲师文章极简,难有重复,但《金匮要略》复将奔豚三证专列一篇,一为重视,二为比较,我们临床医家敢不重视吗?
所以,要进一步辨清此证,就得与肝气奔豚证,及与“欲作奔豚” 证相比较。求之于《金匮要略》。
《金匮》奔豚气方。
此为肝气奔豚。彼为肾气奔豚。我特将肝气肾气字样分别编入歌中,以示区别,一学而三证可得矣。
奔豚汤: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者主之。
方药:
生葛五两,李根白皮一升,半夏,四两,生姜四两,白芍二两,黄芩二两,川芎二两,当归二两,甘草二两,
奔豚汤歌括气冲腹痛肝奔豚,四两夏姜五葛根,归芍芎芩甘二两,李根白皮用一升。
解读:
病因病机:能知厥阴提纲,厥阴之为病,气上冲心,胸中疼热之句,则知奔豚之作何所来源。
审腹痛而往来寒热,是肝脏有邪,涉及少阳。少阳之性,出则为阳,入则为阴,故为阴阳之枢转,而主升降出入,今肝邪逆上,气冲而作奔豚,上升为热而当清,升阳有余而当降,肝体阴而当养,枢在少阳而又当和。
方药解:
然此证有寒热往来而不用柴胡者,以柴胡能枢能升而不能降也。故以葛根五两,辅以李根,合肝木之性,二物根深能达,入厥阴之地,取葛根多津,性必濡润而不滞腻,则与肝性喜条达而不欲郁滞之性相合。故养血入肝不用地黄而用归芎芍药,葛根又气味苦寒,与芩芍苦泄下降相伍,得半夏从中降逆之助,则气降热清矣,又以甘草和中,生姜宣散余邪,是以苦甘兼辛,既发散,又复生津。
凡用根之药,多不能升,而葛根能升,以葛根皮黄肉白,能鼓午胃气而达肺出表,是又将余邪外达而解也。所以,金匮条文: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哽,发作欲死……之证. 而得以消除。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6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7-28 11:22

发表于 2013-4-12 16: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奔豚,这一疾病,我只是在书本看过自己没有在临床中见到过,还望各位老师指点一下。
发表于 2013-4-12 16: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6: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义强 发表于 2013-4-12 16:26
奔豚,这一疾病,我只是在书本看过自己没有在临床中见到过,还望各位老师指点一下。

方药:当归 川穹 桂枝 半夏 细辛 甘草 栗子根 日一剂 水煎服 有不解联系 联系我 13210661000 朱
发表于 2013-4-12 17: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我来说,这是一全新的概念,学习并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9: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文权 发表于 2013-4-12 17:10
对我来说,这是一全新的概念,学习并问好。

共同学习,祖国传统中医药博大精深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