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历经数年酝酿、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新医改"方案终于出台。随后,《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也公开发布。这个以"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为改革方向的方案,将中国人的医疗保障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上万字的新医改方案中,有几处"不起眼"的论述,牵动了一个多达近百万的庞大群体的命运,他们就是乡村医生群体--一个长期被遗忘、被边缘化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群体。而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更是亿万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可以说,新医改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乡村医生命运,将关系到中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重建和完善的效率,在那些远离乡镇卫生院的村落更是如此。因为在那里,乡村医生就是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唯一"代言人"。 新医改方案提出,3年内,我国将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将在3年内为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137万人次;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给予合理补助;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促进乡村医生执业规范化;大力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培养输送人才;等等。面对这些全新的政策,乡村医生们是如何看待的,他们还有什么具体的建议?他们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能否抓住新医改的机会改变自身命运,同时也提升周围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半月谈记者在陕西、宁夏、四川三省区进行了深入调查。 "村医空白村":人走网破,需求强烈 --村医群体调查:期盼"新医改"阳光普照之一 在我国广大农村,村卫生室承担着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职能,90多万乡村医生是农民健康的"第一守护人"。然而近几年来,因村医收入低微、从业"门槛"偏高、政府补贴不足,许多农村原本由乡村医生维系的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出现"人走网破"现象,"村医空白村"呈增多趋势。记者走访这些"村医空白村"发现,尽管推行了"新农合",乡镇卫生院建设也不断完善,基层对于乡村医生仍然有着强烈的需求。
在我国广大农村,村卫生室承担着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职能,90多万乡村医生是农民健康的"第一守护人"。然而近几年来,因村医收入低微、从业"门槛"偏高、政府补贴不足,许多农村原本由乡村医生维系的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出现"人走网破"现象,"村医空白村"呈增多趋势。记者走访这些"村医空白村"发现,尽管推行了"新农合",乡镇卫生院建设也不断完善,基层对于乡村医生仍然有着强烈的需求。 卫生站关门,村医改务农 四川绵阳市游仙区小枧沟镇的洪发村就是一个"村医空白村"。75岁的洪发村村民张桂英告诉记者:"村里以前有乡村医生,大家都叫他 余老师,平时有一些小毛病都会去找他看。但这两年不知道什么原因,余老师的村卫生站关门了。现在村民生病了,都要到10多公里外的小枧沟卫生院去看。" 虽然现在洪发村的交通状况不错,但37岁的村民王建蓉等人仍然认为,拥有一名乡村医生对于解决村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尤为重要。"村里一些老人有高血压等慢性病,需要定期进行监测,如果要他们三天两头往镇里跑,不仅很累,而且还要增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开支。另外,像我们女人,如果脸上长个痘痘什么的,想吃点降火药,这些小毛病其实在村卫生站就可以看好的。" 洪发村村民口中的"余老师"名叫余泰林,今年63岁。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沿着村里的山间小路走到了半山腰,那里有一片土地,余泰林正在播种玉米。余泰林说:"前几年我是当过乡村医生,但收入太低干不下去了。儿子在外地打工,家里的几亩地,就靠我一个人种。我老婆去年心脏病发作,花了5000多元,现在还要天天吃药。哪里敢干'乡村医生',一个月才两三百元,连我自己都养不活!" 像洪发村一样,在四川省还有一些"村医空白村"。以游仙区为例,全区共有283人取得乡村医生资格,但目前只有221人在村卫生站执业,而且大多年龄在50~60岁。约有30个村卫生站因为没有乡村医生而停诊歇业,严重影响当地老百姓就近就医和区域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 "老医生留不住,招年轻的乡村医生更是比登天还难。有助理执业医师资格的,一听说要到村卫生站,来都不来,都想到乡镇卫生院以上的医疗机构去工作。"游仙区卫生局局长王宗华无奈地说。 乡里医生难请,农民自学扎针 拥有1300口人的陕西省淳化县石桥乡高家河村,是一个交通不便、跨度很大的小山村,村里的高家河、李塬、杏塬三个自然村相距两三公里,村民的房屋错落分布在层层叠叠的土塬上。"村里的医生党兴炎,一年前搬到了4公里外的乡上开诊所,我们看病简直太不方便了!"记者3月中旬在高家河村采访时,村民们这样无奈地说。 去年6月,高家河村李塬自然村村民吴艳艳患贫血,从县上医院开了3瓶药拿回家输液,因为觉得叫医生跑几公里来专门扎一次针太麻烦,她便自己给自己扎起了针。"咱没学过医,可是看人家医生扎过,大概差不多,试了几次就扎上了",被邻居认为"胆量过人"的吴艳艳说,"农村就这条件,看病也得自己想办法。" 在高家河村,吴艳艳"自学扎针"尽管是个特例,却是村民们就医不便的写照。村委会主任杨振忠说,因为血压高,他最近几天也几次输液,输液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己骑摩托车到4公里外的乡上诊所去输液;另一个办法是骑摩托车到乡上,把医生接回到自己家里来输。杨振忠说:"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了,没想到群众看病却不方便了。" 像我国多数农村一样,高家河村的卫生室30多年来经历了由兴而衰的历史变迁。村委会主任杨振忠告诉记者,上个世纪70年代,卫生室由村集体兴办,当时有两名"赤脚医生"雷义峰、党兴炎为村民服务;到了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以后,村集体对卫生室逐渐放弃了管理;1990年左右,高家河村卫生室所在地改为村小学,党兴炎开始在家里办卫生室,而年龄较大的雷义峰不再从医;1997年左右,党兴炎的儿子党长勇、儿媳罗小艳从卫校毕业后返村就医,一家三口在家里开办卫生室,一方面承担公共卫生责任,一方面靠医疗创收;近几年来,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村民到乡镇卫生院以上的定点医疗机构看病才能报销,党兴炎的卫生室收入明显下降;2008年3月,党兴炎一家三口在乡政府所在的街道上租房开设诊所,虽然还承担着村里的公共卫生任务,但村民看病就需要跑到乡里,或者把医生请回到家里。 杨振忠说:"按实际需要,卫生室应该建到村里,这样群众看病方便,还能省下交通费用。现在的问题是,村集体没钱投资建卫生室,也没钱给村医发工资,没有决定权。" "谋生难"、"入门难"引发"村医空白村" 记者调查发现,偏远农村地区出现的"村医空白村"现象,主要原因是村医"谋生难"、"入门难"。 记者在陕西淳化、大荔、佛坪、南郑等县一些偏远村庄了解到,近两年来,村医才享受到陕西省财政给予的每月60元(非贫困县)或120元(贫困县)的公共卫生补贴,村卫生室的门诊收入每年只有2000元左右,远远低于从事农业经营、出外打工的收入,无法养家糊口,一些村医便放弃从医。 今年58岁的王永安,从1973年到2007年底一直担任陕西省大荔县两宜镇仁合村村医,但从去年初开始,他处理了所有药品,不再看病、候诊,只承担两宜镇卫生院每月安排一次的村民卫生防疫等公共卫生任务。近一年来,村民买药、打针大多要到镇上诊所或邻村卫生室,碰到一些特殊情况,王永安才帮忙看一看、打打针。王永安说:"我们是最基层的医生,干了30多年,还是做不到养家糊口。这个村人口少,门诊量少,看病一年也挣不了1000元,够干啥?便决定不干了。"放弃从医的王永安,去年与家人种植了16亩哈密瓜,收入3万多元。 村医从业"门槛"提高,造成"入门难",是"村医空白村"增多的另一原因。南郑县卫生局局长古强、大荔县卫生局局长刘新龙等干部说,长期以来,以前的"赤脚医生",以及具有中等医学专业学历、获得地方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人员是村医队伍的主体。但2004年起施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从本条例公布之日起进入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而在陕西农村,广大有意从事村医工作的人员很少能通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考试(这项考试通过率很低),而陕西省从2004年以后也没有组织地方性的村医资格考试、招录。 南郑县红庙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彦安说,消除"村医空白村"的途径说起来也比较简单:一是让村医从业获得起码的收入保障,留住人;二是通过符合村卫生室工作实际的资格考试,补充人。(记者 陈钢 曹健 叶建平)
村医群体:身份尴尬,生存艰难 --村医群体调查:期盼"新医改"阳光普照之二 记者采访发现,面对周围群众就近看病的强烈需求,许多乡村医生言谈之中却有一种无力之感。不仅收入微薄造成生活艰难,养老保险的缺失、身份的尴尬也使他们倍感失落,许多人最终只能脱下白大褂黯然离去,留下的人们也只是勉强维持。对新医改,他们有太多太多的期盼。 养老保险缺失引发顾虑重重 "农村医生干了26年,人快老了,可是工作还像原来一样,跟'赤脚医生'没有什么两样。"今年46岁的村医王会萍说,"每年收入2000多元,养活自己都不够,更别说供两个娃娃上学。" 王会萍是陕西省大荔县两宜镇东太夫村的村医,多年来在自己家开办卫生室。依靠祖上传下来的骨科偏方,王会萍在当地小有名气,收入也高于邻近村医,但对她来说,从医无法谋生,仍然是"副业",农活是不折不扣的"主业"。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乡村医生的身份依然是农民,被认定为卫生系统的"编外人员",随着队伍趋于老龄化,养老保险缺失问题日趋凸显,人心思散开始在这支为农民服务了一辈子的队伍中蔓延。 61岁的何廷全是四川德阳市旌阳区孝感镇灵庙村卫生站的一名乡村医生。见到何廷全时,他正在给患感冒的60岁村民张纪秀看病。何廷全说:"我们这里地段好,我的技术也还可以,每天有二三十个病人。我们给别人看病,只能靠微薄的药品差价赚点钱。过去完全靠自己经营,这两年政府还给了点补助,发了点'预防保健费',去年有600多元,但算下来,每个月收入还是只有五六百元。现在外出打工,一天最少都能赚六七十元!" 收入微薄导致生活艰辛,但更让何廷全等老村医头痛的是养老保险的缺失。孝感镇伏凤村卫生站65岁的老村医江远于说:"别人都问我什么时候退休,可是我哪里敢退休呀,退了什么钱都没有了。我们去找社保局反映,要办理养老保险,但他们说我们是编外人员,不给办。干乡村医生很辛苦,跑血吸虫防治时,每天要走几十里路,但我们觉得辛苦一点值得。但是每当想到老的时候却没有人管,心里很难受。" 执业资格缺乏造成身份尴尬 2004年起施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对乡村医生应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做出了硬性规定。根据卫生部的规划,到2010年,大多数乡村医生都要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然而,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乡村医生中只有10%左右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大多数只有上世纪80年代初地方认定的乡村医生证书。 记者在宁夏基层采访时了解到,现在乡村医生大部分都是几十年的老村医,限于年龄和学历知识水平,他们很难考上执业助理医师。此外,他们也认为考执业助理医师对他们没有多大意义。"考了还是当村医,还是给这些村民看病,我考不考他们还是来找我看病,我干吗要花时间花精力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宁夏同心县李家山卫生室村医李占虎说。 "随着一些老村医年老退出行业,一些医学类学校毕业的学生回村当村医,这部分人考执业助理医生,只要努力应该问题不大。然而他们回村后相当一部分人就失去了进取心,认为有没有助理医师资格证都是一样,待遇上也没有差别,考助理医师资格证提高医技的积极性不高。"宁夏中宁县大战场乡宽口井村村医高建城说,这关键是没有一个激励机制,国家下一步在考虑解决村医待遇时应该区别对待,给予有助理医师资格证的村医和只有乡村医生证书的村医不同待遇,促使村医主动提高医技水平。 "事业变谋生"带来职业失落感 "在二三十年前,村医与民办教师一样,都是村里的知识分子,都是'半公家人',社会地位比较高。"陕西省大荔县卫生局副局长王建民说,"这些年卫生室转为个人经营,集体不投资,村医责任大、收入少,职业自豪感大大降低。" 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范兵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陕西农村的卫生室几乎全部转为乡村医生个人在家里开办,由过去的集体经营变为个人经营、自负盈亏,房屋自己修,技术自己学,药品自己购,卫生工作成为村医谋生的一种方式,也解决了群众一些小的医疗问题,但政府部门对村级卫生工作的投入和支持总体不足,导致其发展滞后。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陕西农村多数村卫生室是由村医利用自家房屋开办,医疗设施与生活设施往往连在一起,面积小、不规范,缺乏良好的就医环境。比如在大荔县,415个村卫生室中,只有150个能达到诊察室、治疗室、药房"三室分开",这一比例在全省还算高的。 比硬件不足更让人担忧的是,村医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适应农民的需求。目前陕西2.7万多个行政村中,大约15%没有具备资质的医生;全省共有村医3.14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质的不到10%。因为有资质的村医分布不均,目前陕西省缺少8934名村医,使一些行政村难以恢复村卫生室。 村医工作后继乏人令人忧 在宁夏同心县丁塘镇李家岗子村,从事村医工作32年的马梅花原本计划将村医的工作传给自己的大儿子,大儿子卫校毕业后也跟着干了六七年。然而随着宁夏乡村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质,实行药品"零利润"销售,尽管每年公共卫生经费、补助也能拿到三四千元,但对于大儿子这样的壮劳力来说,感觉划不来,还不如打工。马梅花只好又培养二媳妇,准备让她接手。"媳妇干个防疫还行,看病还得好好培养。现在卫生室看病卖药主要还是我顶着。" 和马梅花的想法一样,同心县丁塘镇丁塘村的村医丁荣送女儿到固原卫校学习后,准备让女儿接手自己的村医工作。然而现在女儿已经毕业了,却并没有到村卫生室工作,而是在首府银川开了一家饭馆。"我还能干就先干着,看以后有没有机会解决待遇,能解决待遇了,女儿再回来。" "我从18岁开始干村医,都已经干了36年了,当然希望自己人能接手自己的工作。让其他人接手,我还不愿意带。"丁荣说。然而丁荣同时坦言,开饭馆的女儿还不一定愿意赚这份辛苦钱。 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范兵说,农村卫生室和村医队伍的现状,不能满足农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也不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的需要。卫生室不是医院,重点是从事卫生工作,所以今后政府应该承担相应的建设责任。许多基层干部呼吁,应该"让赤脚医生穿上鞋",得到应得的补贴,取得合理的收入,从而夯实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基础。(记者 曹健 叶建平 陈钢)
|
共 9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5-4 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