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针灸者必具备一定中医基础,知病在何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力求准确。虚则补、实则泻;平补平泻的应用,须做到心中了然。发挥针灸最佳
疗效,必须掌握补泻手法。
以下介绍补法九诀、泻法十诀、平补平泻四诀各为标题立名,注明何理由,如何运针,学者按法演习,做到手法精练,则补泻手法运用自如。
(一)补前按摩(补法第一诀)
未进针前,用按摩手法,以开启活动之气,使经易于补足。《内经》云:“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
”就是补前按摩之法。至于如何运用手法,后将介绍《按摩十法》。
(二)隋气搓转行九阳数(补法第二诀)
隋阴阳经络之气道搓转针柄,行九阳数,九次一停,每补顺行九,九九八十一数而毕,阳数用尽。不已者,再续为行针。《内经》云:“追而济之
,恶得无实。”此法最为补针多施之术,无论何虚病,必用此诀。
(三)慢提紧按(补法第三诀)
人之皮肤肌肉约分三部,初入三分为天部,再入三分为人部,又深入三分为地部。卫气在天部,慢提则下气不至上泄,紧按则上气填入下部,所谓
“从卫取气”,益入营分也。此法为补针要领,但必须施于搓转之后。
(四)退园进方(补法第四诀)
补针入穴,要求添津益气,补针上提,提防损津失气。提针要直,直则针孔无隙,下气不至上泄,故曰退园。进针要方,方则气填四周,上部益入
下部,故曰进方。此诀是《内经》古法,施行提按手法时,最宜留神注意。
(五)入多出少,又名烧山火(补法第五诀)
入多出少就是三进一退之法。提针一次,按针三次,将针上提天部,即将针柄连按三手,从天部按入人部,从人部按入地部,务使上气益下气。此
亦《内经》古法也。
(六)青龙摆尾(补法第六诀)
青龙摆尾者,卧倒针头,如龙前行,一左一右,摆动其尾,此法凡遇顽麻冷痹,滞着一处不行者,即将入穴针柄拨倒,使针头直朝病所,一左一右
,慢慢拨动九次,如扶船舵,舵柄紧持不移,而舵头之入水者,摆动不已。此诀多用于病患就近处取穴者,用以补之。
(七)苍龟探穴(补法第七诀)
苍龟探穴,就是入多出少之意,进针落穴搓转补气后,再将针头扳倒,向左深按攒剔一手,使气进入左边一次,又使气达入右边一次,如苍龟入土
之状,故曰苍龟探穴。
(八)呼尽纳针,候吸引针(补法第八诀)
乘病人呼气已尽之时而进针。进针后,静待气至,留针久而经气实,则病自复,达到治愈目的;候吸引针,当病人吸气之时进针,不使针下正气隋
呼泄出针穴外。气在穴内,使气各在其位。正气不隋针孔喷出,则大气留止,神气自存。
(九)退针用直急闭穴门(补法第九诀)
退针时紧持针柄,徐徐搓转而出,勿使针头左右摇摆,不致真气从针也泄出,则神气自留。出针后针孔虽小,急将针孔用指揉转紧闭,谨防气从孔
出。
(十)泻前按摩及泻时按摩(泻法第一诀)
泻前按摩与补前按摩,同为活动气血之意,按摩之法,择术而施,则未用针而气已流通,入穴后自易泻邪。进针后,邪气缠绕针头,搓转不动时,
尤必要用按摩各法,《按摩十法》有摸、推、敲、剁、伸、抖、拿、活、广、意之十法。此十法不必尽施,医者择其适宜者使用。
(十一)迎气搓转行六阴数(泻法第二诀)
迎阴阳经络之气道,而逆行转针,行六阴数,曰泻法。六阴数即转针六手一停。每泻必行六次,行六六三十六数而毕。不已者,再续为行针。《内
经》云:“剌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气至就是谷气至也,谷气不至,无妨再泻,即两次、三次均可,要达到邪退正来为目的。
(十二)紧提慢按(泻阖第三诀)
《内经》曰:“从营置气。”就是紧提慢按之意。从营取气,置到卫部,即使地部之气,泄出天部之意。紧提则下气上出,慢按则上邪不至下入,
此手法,与补法适成反比。此法也是搓转略松后才能提按便利。
(十三)退方进园(泻法第四诀)
持针出入进退,或使提插手法时,进针要直,直则上邪不至入下,,故曰进园。退针要方,方则下邪隋针孔泄出,故曰退方。
(十四)出多入少,又名透天凉(泻法第五诀)
出多入少,即三退一进之意,按针一次,,提针三次。如将针头插入地部,后将针柄连提三次,从地部提到人部,再从人部提到天部。务将下邪气
提出上部,则邪自泄出。
(十五)白虎摇头(泻法第六诀)
进针入穴后,穴下邪气壅聚,则将针柄不住前后左右摇转,使针孔撑大,下邪当隋针孔泄出,故曰白虎摇头。此法与青龙摆尾之用针不同,青龙摆
尾,是以针头拨气,而针柄不转摇。白虎摇头,是以针柄摇大针孔,而上下皆摇转。
(十六)吸气纳针、呼尽出针(泻法第七诀)
《内经》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又曰:“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是乘病人吸气时,方能纳针剌穴,不使针与气逆,又乘病人吸气时而
搓转针柄,以行泻法,则邪易出而谷气自来。又曰:“呼尽出针。”是乘病人呼气时开始出针,则邪隋呼气而泄,自不留患。
(十七)摇针出穴,暂不闭门(泻法第八诀)
针松邪退,法应出针,然穴下余邪未能不留些许,故于出针时,用摇转手法,务使针孔撑大,下邪隋针孔泄出,则内邪尽。摇针出穴后,不可立闭
穴门,遏邪,必迟几分、或十余分钟许,始用指揉闭穴眼。
(十八)泻气泻血同时并施(泻法第九诀)
泻法有单泻气、单泻血之分,又有气血并泻之法。气血并泻者,如霍乱、斑疹、小儿麻痘,及一切疮疽火邪,毒血壅滞不通之病,先以棱针泻其血
,以泄毒汁,再以金针按照手法,再泻各经之邪气,此即气血并泻法。
(十九)泻后按摩(泻法第十诀)
邪退出针,经穴下余邪不压正未尽,或胀满,或抽痛,病人甚为难受,即用户按摩术以宣散其气。如针腹上两章门,邪盛者,于出针后,小腹觉胀
觉痛,此因邪气泻下一时未能遽从窍道泄出,故壅滞不通。医者于患者小腹各穴,或腿部三阴交,施行摸、推、敲、剁按摩法,则邪自经道出也。此
法为泻后之最要诀。补法则不多用。
(二十)搓转均匀(平补平泻第一诀)
搓转均匀,即搓转针柄时,不多不少,一生一成。如针柄左转为补,则针柄右转为泻,针头向上为补,则针头向下为泻。此法非为针柄左右搓转要
均匀,即针头向上向下,亦要均匀,无偏轻偏重之手法,即搓转均匀也。
(二十一)子午捣臼(平补平泻第二诀)
子午捣臼即提插法,持针一提一插,如捣臼之状,提针用三分力,插针亦用力三分,提插均平,无或深或浅之不均。此法最能活动穴下之气,运气
催气,其效甚大。至捣臼时,一上一下,手指颤动,又名为赤凤迎源法。
(二十二)直进直退(平补平泻第三诀)
进针要直,直则上气不至入下。退针要直,直则下气不至泄上。非唯初进针后,出针法也要如此,即提插手法亦要一上一下,提按均匀,此皆即补
又泻,活动经穴气道之法。
(二十三)先补后泻、先泻后补(平补平泻第四诀)
病有先正气,后泻邪气,又有先泻邪气,后补正气之法。审病者正气多少,邪气轻重,虑为或先补或后泻之,一补一泻,即一损一益之法,法无一
定,择宜而施。邪轻而正太虚者,用补多泻少法;邪重而正不太虚者用泻多补少法。
今天终于写完针灸二十三诀,昨晚写了不足五诀,误点下发出。接着再写,直到凌晨两点,感觉头晕,未经修改点了一下未发出,所写便无影无踪
。现发的错误地方一定很多,请读者给予修改指正,在此表示感谢!供学习参考,旨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
|
|
|
|
共 5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3-11-15 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