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有广、狭义意之分。广义的带下,按带脉环绕人身腰部一匝,为一身之枢纽,在带脉以下的部位,称为带
下,古代把妇科病统称为带下病。 狭义的带下,见《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这里
说的是女子成熟期间,或在经期前后,往往来人阴道流出一种稠粘的分泌物,是为正常现象,不为病论,若带下较
多、且有症状出现,以致影响身体,是属病态,应当进行治疗。本病在临床上常见有白带、赤白带、黄带,又有白
崩,但不多见,危害甚大,分别将以上四种的主要病因及其症状与治法、方药分述于下。
第一节 白带
白带的原因,有虚实两类,虚证:有脾虚、肾虚;实证:有湿热,痰湿。
一.脾虚,
病因: 由于劳乏过度,损伤脾气,脾虚则生湿,湿从下注,而为白带。
症状: 面部微浮,神倦气短,四肢肿胀,大便溏薄,带下绵绵,舌苔薄腻、边有齿痕,脉象沉细。
治法:补气健脾
方剂:参苓白术散 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12g 甘草6g 山药15g 苡仁15g 莲肉12g 炒扁豆10g 砂仁
4g 桔梗6g 陈皮7g。
方解:党参、白术补气会脾,茯苓、苡仁益脾渗湿,甘草和中,山药补益脾肾,莲肉益心脾而固肾,扁豆健脾
和胃,砂仁调气运中,桔梗宣通气血,陈皮理气。
按语:此证因于脾虚生湿,以健脾为主,脾气旺,中运健,湿则无以生,带下之疾可除。
二.肾虚
病因:由于肾阴虚,任脉不固,以致带下淋沥。
症状:面赤火升,头晕耳鸣,腰部酸痛,劳则带下尤甚,小便夜频,舌苔中剥,脉象细软。
治法:滋阴补肾
方剂:六味地黄汤加减 干地黄15g 萸肉9g 山药15g 丹皮9g 生龙骨20g 生牡蛎20g 芡实15g 沙苑
子10g 桑寄生15g。
方解:地黄、萸肉滋养肝肾,山药健脾补肾,丹皮清热,龙骨、牡蛎补阴固涩,芡实、沙苑子补肾益精,桑寄
生补肝固肾。
按语:此证属肾虚,以养阴补肾为主,任脉总督诸阴,与肾有密切关系,补肾即强任,任脉强则带下自愈。
三.湿热
病因:病由肝热脾湿,酝蓄下焦,以致带下淋沥。
症状:面色黄滞,皮肤作痒,小便短赤,带下气秽,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剂:三黄丸加味 黄连4g 黄芩9g 黄柏10g 知母10g 苡仁15g 萆薢15g 茯苓15g 椿根皮15g。
三黄连、芩、柏泻火燥湿,知母养阴清热,苡仁、茯苓益脾渗湿,萆薢祛湿,椿根皮清化湿热。
按语:此证系湿热下注,以清热化湿为主,使肝热脾湿得以清化,则不致下注为患。
四.痰湿:
病因:由于形体肥胖,积痰生湿,痰湿下注,于是带下绵绵。
症状:神倦嗜睡,痰多泛恶,带下稠粘,舌苔白腻,脉象沉滑。
治法:化痰祛湿
方剂:胃苓汤加减 苍术7g 白术10g 厚朴7g 陈皮9g 甘草6g 茯苓15g 苡仁12g 制半夏9g 制南星3g
方解:苍术燥湿,白术健脾化湿,厚朴燥湿调中,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和中,茯苓、苡仁益脾渗湿,半夏、南
星燥湿祛痰。
按语:此证由于痰湿,当以燥湿为主,化痰为辅,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无以生,则带下之患可除。 |
|
|
|
|
共 4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3-12-3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