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善医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257|回复: 1

[让天使飞翔]第二十一篇--黄河古道边的乡村卫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7 13: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河古道边的乡村卫士
                                                                                     河南-----别尔黎
      黄河源,古道边,黄沙飞满天。乡间的原野上,有一位老人匆匆穿梭于村村庄庄,肩上背着红白相间的药箱在晨霞晚夕下闪着耀眼的光芒。他就是一直坚守在农村卫生战线上的标兵,温县招贤乡古城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王道永,人们习惯性地称他“王仙”。
漫漫行医路
王道永在幼年时,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医疗环境、防疫措施的滞后,他患过天花、得过麻疹,真是祸不单行,又被传染上了伤寒、菌痢、疟疾,多种传染病的摧残使得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但也对他成年后立志学医、一心一意地护佑乡亲们的健康埋下伏笔。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把华夏大地撕扯得千疮百孔,各行各业百废待业,农村医疗环境、医疗条件恶劣,到处缺医少药。王道永随在农村从医多年的父亲带领下,到处采摘草药。当时疟疾在广大农村广泛传播,看到倒在田间地头浑身发抖的病人,他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太重啦。
   于是,他夜间不断充实自己,并翻遍古今中医资料寻找治疗疟疾的偏方并做好笔记,白天一边诊疗一边采药,免费发放给病人。他还采取各种途径向农民宣传蚊虫的危害性及其传播途径,向农民宣讲疟疾的发生、发病及流行过程,并制定了一套完善的防控措施,拿出自家微薄的钱自制了简易“蚊帐”送给困难的村民,并把制作技术传送给他们。同时,他在古城村创办了《古城卫生报》,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坐在油灯下认真地编写文稿,用蜡板刻出来印好,第二天便免费发放给村民,通过“政策宣传   、健康专栏、单验方学习园地”等指导村民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除“四害”,保护饮用水源,做到了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初生牛犊,开始村民谁会信任他一个年轻孩,一般病人都是让其父看病或到附近的诊所。但他并不悔心,每接诊一个病人很细心地诊察用药,而且收费极低,村民花了小钱治好病,一传十十传百,病人每日递增。正向他写的一首打油诗“赤脚医生不离田,身背药箱下田间,忠于古村多磨事,甘当村民保健员”。“一根针、一把草,治病中药离不了”。由于他的敬业精神,深受广大父老乡亲的好评。
岁月如梭,王道永记不清自己走了多少路,所经历的坎坷与磨难压不垮他志愿扎根农村为村民健康服务的精神,他感叹自己能留在农村服务无怨无悔。         
乡土间的杏林妙手                        
    踏上古城这片淳朴厚重的乡土,一提起王道永的名字妇孺皆知。
王道永出生于中医世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土郎中,他深受祖训的教诲:“良医处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他苦心励志。卫校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抽出时间到县医院、中医院向名医请教学习,把学得的医疗知识和技术灵活地应用到临床工作中。他始终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放弃到中医院工作的机会,默默地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在乡村这片医疗事业上。
他认为,关心爱护病人是医生的天职。为此,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勤与汗水。有一年,他接诊了一位年逾古稀的病人,因带状疱疹数月已在当地诊所和医院诊治均无疗效。老人来诊所时已骨瘦如柴,疱疹所带来的神经灼疼让他食不甘味夜不能眠,其家人用板车拉着他走了近百里的路程慕名而来。王大夫看到这位老人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样子,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给老人治好。于是,他先把病人安置在家中,然后制定出一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他亲自为患者煎药、外敷、喂饭、洗澡,看到病人一天一天康复,他感到心里特别宽慰,彻底感悟到做一个医生的责任和幸福。那位老人临行前非要留下酬金,他婉言谢绝了:“治病救人是我的本职工作,何言酬谢呢?”
几十个春秋冬夏,他不断地磨练自己,兢兢业业工作在农村医疗第一线。无论是风雪雨夜或雷电交加,哪里有病人哪里就能看到他瘦削的身影。多年来,他始终把病人的召唤视为命令,时时刻刻为病人的健康着想,心里装着病人、关爱服务于民,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他永远不变的“医道”真理是:患者至上,医者仁心。
“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他在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有独到的专长,像“扁桃体炎”、“带状疱疹”、“小儿支气管哮喘”以中医药为主进行辨证施治深受广大村民的称赞。村民们给他的最高赞誊是“乡土间的杏林妙手。”
村民的防保卫士
王道永 大夫 行医之初,父亲就 谆谆 教诲他:医者,要从末病治起,只有做到早期的预防才能把疾病阻止在体外,他对此深有感触。
    十二岁那年,他到附近的一个理发店理发,因理发店师傅患上了肺结核,他不慎被传染了,咳嗽、咯痰、咳血、发热、胸闷折磨得苦不堪言。那时,国家正值三年 自然灾害期间,别说看病吃药有时连饭也吃不上, 他在病痛中苦苦煎熬。后来,还是郑州市的医疗专家来村里巡诊才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个沉重的阴影多年来让他挥之不去。所以,他从医的第一天起,首先从预防保健做起。
疟疾,这种传染病肆虐了几代国人,他便大力宣传消灭“四害”的重要性。记得七十年代初的夏季,菌痢、疟疾袭遍广大乡村,给村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要防病,咱就干,爱国卫生代代传;灭蝇鼠,防蚊虫,治理污水要当先。防疫工作人人做,村医责任重在肩......”他用这种朴实的诗歌形成号召农民齐动手,使疟疾的传播得到了有效控制。
四十余年来,他踏脚实地地为村民防病治病,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不计报酬,任劳任怨,认真的开展卫生防疫和计划免疫工作,他的口号是“关爱儿童健康,呵护明天太阳"。他利用广播、板报、标语、座谈会、走访的形式开展健康宣教,杜绝了各类传染病的发生。抗击非典期间,他身穿防护服,肩背消毒桶挨家挨户地进行消毒处理,对外出务工回家的人员或来自疫区的人员认真留验观察,严密布控,由于日夜劳累过度晕倒在抗击非典第一线。
2009 年,甲型流感流行期间,村里的—名中学生不慎被传染,居家隔离治疗期间,他密切监控入室消毒,及时向疾控中心上报疫情的进展情况,有效地控制了甲流的蔓延。由于他执着的敬业精神,优秀的工作业绩,于 2009 年、 2010 年连续 2 次被焦作市卫生局授予“全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老骥伏枥,永不止步。虽然,他已年逾花甲,但仍老当益壮,坚持不懈地为农民的健康保驾护航,称他为“村民的防保卫士”当之无愧。
  
新农合的传声筒
  2005 年,中华大地春风扑面,新农合的惠民政策激荡着千家万户的村民,几十年来 备受 因病返贫而倾家荡产致许许多多家庭支离破碎。如今深受其害的农户祁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新农合实施初期,受到一些人的误解,这些年没搞是不是国家想套咱农户的钱?大家都处于观望状态。村委会多次组织人员宣传入户,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王道永便协助村委会东家跑、西家传,给农户讲解新农合政策的优惠性和 参合 的好处, 虽然 磨破了嘴皮还是蜻蜓点水。他遇到一家难缠的农户,去了两次后连门也不让进了。说来凑巧,一天夜里那家的男主人突然感到发冷、胃部难受、腹痛,自己以为是晚上喝酒引起的胃痛,便喝了一碗热姜汤,谁知到后半夜右下腹疼痛难忍,叩开了王大夫诊所的门,王大夫细致地诊察后确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需要立即到上级医院手术治疗。那家主人住院治疗花了一千多元,王道永就给他算了一笔经济帐,说得他心服口服。通过这次的现身说教,村里的参合率直线上升,王大夫逢人便讲,如今党和政府对咱农民给予极大的关怀,最大的好处是无病可防、有病能报,预防了因病住院花去的高额医疗费用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给咱们的健康保障竖立了坚强的后盾。同时,他遇到家庭困难或外出务工人员没有交上农合款的,便自己先垫付上。光阴荏苒,在王道永的宣传带领下全村参合率达到 95% 以上。
“打竹板,响连天,村里农户听我言,今天不表别的事,单说农合事一件,如今党的政策好,农民看病已不难,大病住院花钱少,农合补助不拖延,家庭账户门诊看,现场补助特简单......”他写的这个宣传新农合的顺口溜,广泛被其它乡村借鉴。
        参合五年的时间,他们村的农民对新农合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农户们频频竖起大拇指称赞他:“王道永真不愧是党的惠农政策的传声筒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0 19: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shanyixing.com.cn ( 京ICP备19002974号-1  

GMT+8, 2024-11-23 15:47 , Processed in 0.05987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