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4-2-27 19: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资料与方法



1999年9月~2008年3月收治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6~51岁,平均33.5岁;病程1个月~23年,平均12年。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17~52岁,平均34.5岁;病程1个月~18年,平均8.5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诊断标准  根据《实用内科学》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诊断标准:①慢性腹泻,血、脓和黏液便,腹痛,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包括发热,轻度贫血,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体力下降,营养不良);②大便培养3次以上未发现病原体;③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主要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可延伸到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黏膜呈细颗粒状,并有弥漫性充血、水肿,脆易出血,糜烂及多数形状不规则、大小深浅不同的溃疡,覆盖有黄色或血性渗出物。所选病例均符合以上3项标准,明确诊断。



方 法  ①治疗组:内服薏米汤。组成:生薏米50g,红藤30g,茯苓、败酱草、(炒)穿山甲各20g,党参、白术、桔梗、皂角刺、枳实、厚朴各15g,陈皮、当归各10g。加减:活动期,表现为血、脓黏液便,大便每日3次以上,伴腹痛,里急后重,加白头翁15g,黄连10g;缓解期,大便每日<3次,性状基本正常,无腹痛,去红藤、败酱草,加黄芪40g。1剂/日,水煎,分2次服。疗程6个月。②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3 g/日,分3次口服;活动期加用强的松,40 mg/日,口服,见效后维持1周,再逐渐减量。疗程6个月。③两组均于腹泻严重时予静滴能量合剂及生理盐水、氯化钾等纠正失水及电解质紊乱。注意休息,饮食以柔软、易消化、富于营养、有足够热量为原则,补充多种维生素。



观察治疗期间两组大便次数、性状,腹痛等症状;治疗结束时均行结肠镜复查;疗程结束后均随访1年。



疗效判定标准  ①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大便次数、性状正常,结肠镜检查结肠黏膜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大便次数、性状正常,结肠镜检查结肠黏膜仍有轻度异常。③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在治疗期间复发,甚至加重。



结  果



对照组中2例因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而改用其他方法治疗,在统计时予以剔除,对照组以30例计算。治疗组治愈9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治愈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190.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1年,治疗组复发6例(20.00%),对照组复发18例(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提示治疗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相当,但1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讨  论



本病内因脾虚失运,湿浊内生,外因湿热邪毒,损伤脾胃,而肠道气滞血瘀则贯穿病程的始终,故治以健脾祛湿、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为法,自拟薏米汤治疗。方中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健脾化湿,固肠止泻;佐以枳实、厚朴行气化湿,使肠道气机顺畅,湿邪易除;红藤、败酱草均归大肠经,长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为治肠痈之要药;重用薏米健脾祛湿止泻,兼清热排脓消痈,配合桔梗增强排脓消痈之功;当归、穿山甲、皂角刺活血化瘀,消肿排脓。诸药配合,气血同治,攻补兼施,标本兼顾,脾健则湿化,气行则瘀散,热清则痈消,故效果显著。



本病疗程绵长,治疗中易犯虚虚实实之戒,故临证加减十分重要。活动期湿热邪毒为盛,可加白头翁、黄连以加强清热止泻之功;缓解期湿热轻,宜及时加强补益脾胃之功,预防复发,故减红藤、败酱草,加黄芪以补气健脾。



但无论活动期还是缓解期,行气活血之法都应贯穿治疗的始终,血运畅行则营卫畅通,邪无滞留,瘀祛痈消;气机通畅则脾得健运,湿得以化。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2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2-28 06:49

发表于 2014-2-27 22: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4-2-28 06: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