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安徽-村医永生 于 2014-4-3 23:16 编辑
脾脏
[生理病理] 一、主运化 二、脾统血
{辨证施治}
一、虚证
(一)脾阳虚弱
主要病症:面色苍白,腹胀有冷感,或泛吐清水,胃口不好,食后不易消化,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舌苔淡白,脉动沉细。多见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肾炎、肠结
核,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等。
治法:健脾和中。
方药举例:理中汤加减。药如党参、白术、炮姜、炙甘草、茯苓等。
(二)中气不足
主要病症:面色蒌黄,主语气短,疲倦无力,脘腹腰胯坠胀,久泄脱肛,肌衄,吐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白带清稀而多,小便淋漓难净,或混浊如米泔水,肌肉蒌瘦,舌质
淡,脉动濡弱。多见于内脏下垂、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某些出血性疾病,妇女白带等病。
治法:补中益气。
方药举例:补中益气汤加减。药如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山药、陈皮等。气虚下陷,见内脏下垂,气短,腹坠的,加升麻、柴胡。脾不统血而致出血,皮肤有紫癜的,
加当归、熟地、仙鹤草等。
二、实证
(一)寒湿困脾
主要病症:胸闷,胃部饱胀,饮食不香,恶心欲吐,口中淡粘或甜或腻,头昏身倦,大便不成形或泻泄,甚则腹内停水,腹膨胀,四肢浮肿,皮肤晦暗发黄,小便少,舌苔白腻
,脉濡。多见于慢性肠炎、肝硬化,慢性肾炎、浮肿病等。
治法:燥湿运脾。
方药举例:胃苓汤加减。药如制苍术、厚朴、陈皮、藿香、佩兰、白蔻仁、茯苓、泽泻等。
(二)湿热蕴脾
主要病症:肌肤发黄,黄色鲜明,两胁及脘腹作胀,食少,厌油腻食品,恶心呕吐,口干苦,大便秘结或不畅,小便少而黄,或有发热,舌苔黄腻,脉濡数。多见于急性黄疸
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等肝胆系统疾病。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举例:茵陈蒿汤合四苓散加减。药如茵陈、黑山栀、黄柏、大黄、苍术、泽泻、赤苓、猪苓、车前子等。
三、兼证
(一)脾肾阳虚
主要病症:面色苍白,神疲,少气懒言,形寒肢冷喜热,大便溏泻或黎明即泻(五更泻),腹痛,下肢浮肿,或有腹水,舌苔淡白,脉沉细迟。多见于慢性肠炎,肠结核、
慢性肾炎(肾病型)、肝硬化腹水等。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举例:附子、肉桂、干姜、肉豆蔻、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鹿角片等。
(二)脾胃不和
主要病证:胁胀或痛,嗳气,腹部胀痛,肠鸣,大便溏泻,矢气多,性情急燥,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动弦细。多见慢性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及妇科疾患等。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举例: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减。药如柴胡、白芍、枳壳、甘草、白术、陈皮、防风等。
|
|
|
|
|
共 6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4-5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