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4-5-29 16: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论是怀揣着悬壶济世之心,还是被迫捧起厚厚的蓝色教科书,医学生从握拳大声诵读希波克拉底誓言开始,心中就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这就是作为医学生的使命,无论初衷如何,他们都担负着抗拒病魔和保卫健康的任务。

最近,笔者看到了一篇关于医务工作者,从医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的一些感言的文章,有些触痛。他在文中这样写道:“八年的学医生涯经常同八年抗战联系起来,这样似乎显得过于悲壮,这群选择要成为医生的或者是“被选择的”的青年们,为了理想聚在一起。”

在文章中,他回忆了校园的时光,也叙述了在工作中的烦恼。他怀念校园中的宁静,又渴望社会中的归属感。这是一种略带矛盾的心情。其实,医学本身也就是矛盾的。它既是一门需要潜心研究的学科,又是一项需要与人交流的服务,这就是其中的矛盾之处。如何在这两者间找到平衡,而不敢到迷茫,是每一个医学生,甚至是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提到几个著名大学的校训:“哈佛的校训是“让你与柏拉图为友,让你与亚里士多德为友,重要的是,让你与真理为友”,这就是哈佛的精神;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和光明”;斯坦佛大学的校训是“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早稻田大学则是“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清华的校训,原本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而现在只剩下前面8个字。大学要有独特的灵魂,也就是说,大学不仅要有灵魂,而且要独特。”在他看来,对这些校训的理解,是一种对心灵的冲击,也是一种对烦躁心情的安慰,是一种找回心灵片刻宁静的方法。

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也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每个新人都经历过刻骨铭心的不眠之夜,感受过万念俱灰的寂寞无助;行医路上,这群身披白衣战袍的年轻人找不回“无处安放的青春”,多了几分难以派遣的寂寞与惆怅。”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因此,既然走上了医学的道路,就要受得了在这条道路上所遇到的荆棘。莫要让欲望控制了内心,扭曲了学医的初衷。只有这样,医学才有真正的希望。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5-29 16:21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